B肝带原者病毒量低 仍会罹患肝癌

肝癌危险量表

肝癌危险指数大揭秘!惊!7成癌变与它有关。(示意图/Shutterstock)

慢性B型肝炎是引起「国病」肝癌的主因,过去认为病毒量低就不需治疗,但阳明交通大学和台北荣民总医院研究团队发现,带有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即使抽血检验都正常,仍可能罹患肝癌,估计国内有多达20万名B肝带原者有此风险,研究团队亦设计一套「肝癌危险量表」,检测结果大于或等于9分就是警讯,要及早治疗。

根据国民健康署统计,国内有将近300万人为B型肝炎带原者,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毒量,进而减少罹患肝癌的风险。过去认为只要抽血检验病毒量及肝功能正常,就属于健康带原者,无须积极治疗,但台北荣民总医院研究部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带有PreS/S基因突变的B肝病毒株,会躲避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辨识,因此抽血验到的病毒量低,却又悄悄堆积在肝细胞,进而影响粒线体功能,导致肝细胞凋亡,最终引发肝癌。

这项研究也反映出有部分患者可能是肝癌高危险群,却不符合现行抗病毒药物的健保给付标准,如欲用药只得自费。阳明交大临床医学研究所讲座教授吴肇卿指出,过去认为B肝带原者只要病毒量低、肝发炎指数不高就没事,但突变的B肝病毒会寄生在肝脏中,慢慢破坏肝脏,目前国际间大多倾向「及早治疗」,并持续扩大B肝抗病毒用药对象,进一步降低肝癌发生率。

吴肇卿团队和全台6家医学中心合作,针对749位未符合抗病毒药物给付标准的患者进行分析,找出多项肝癌风险因子,包括年龄、性别、肝癌家族史、病毒量等,并发展出一套「肝癌危险量表」,可预测未来肝癌发生风险,该研究也发现,这些处于治疗「灰色地带」的B肝带原者,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确实有降低肝癌风险的效益。

吴肇卿指出,肝癌好发年龄为50至59岁,男性发生率是女性4到8倍,而家族史也是重要因子,但过去在门诊时经常被忽略。他指出,量表结果如大于等于8分即为肝癌高风险群,若大于等于9分,则建议尽速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国内约有12%的B肝带原者、约20多万人都属于此类。

他也透露,目前健保署正在积极讨论B肝抗病毒药物扩大给付标准,其中「家族史」是目前医界较有共识的危险因子,他认为这套量表可做为临床评估工具,将大于或等于9分的B肝带原者列入健保给付范围,是符合成本效益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