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臭氧污染有妙招 学者曝都市减少1物质排放效果最好

学者指出,树种栽植应考量多种因素,并广纳各界专家观点,根据其认同树种及科学证据,说明各种树的正反面效应及适合与限制的植栽环境,而减少臭氧污染,要考虑地区环境及排放物,例如降低都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减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较好。图为鱼池乡肖楠造林景观。(本报资料照片)

因15树种「异戊二烯」排放率高,容易衍生臭氧,影响空气品质,环境部近期公布不建议种植的树种清单,今天与农业部开会讨论后,决议废止该份清单。学者指出,树种栽植应考量多种因素,并广纳各界专家观点,根据其认同树种及科学证据,说明各种树的正反面效应及适合与限制的植栽环境,而减少臭氧污染,要考虑地区环境及排放物,例如降低都市地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减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较好。

环境部根据成功大学教授研究报告,公布15种不建议种植的树种清单,引起争议,台湾科技媒体中心邀请多位学者就该份报告及异戊二烯如何影响空气品质,进行讨论。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迁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志忠说明,台湾位于热带与亚热带之间,春、夏、秋季的高温与都市的热岛效应,将促进植物排放异戊二烯的量及产生臭氧等空污物质的潜力,例如植物在台北都会区夏季白天排放的异戊二烯最高可占生成臭氧总量的2至3成,高于都会区内常见且来自人为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

但张志忠强调,国内外许多研究都显示,要减少臭氧污染,须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跟排放物质,像是都市地区降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减低臭氧生成量的效果较好,而乡村地区则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

张志忠认为,应考量树种栽植于台湾本土气候与地理环境中的多种正面效益与反面效应,以及其它如抗风与稳固性、水土保持、维护成本等综合因素,建议广纳植物、森林、环境、空污、经济等跨领域专家的多样观点,并根据明确科学证据及不同领域专家认同的树种,具体说明各树种的正面、反面效应以及适合与限制的植栽环境。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孙义方则指出,部分研究发现植物排放的异戊二烯会导致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但也有研究并未发现此现象,加上植物排放异戊二烯除会受到年龄、叶片大小、结构、生理反应、种植位置影响,因此,植物是否真的会造成臭氧的增加,需要更多研究。

他认为,如果要评估植树造林的功能或选择适合树种,应多方面考量,不应只以单一指标作为评估标准,以免造成大众误解或形成错误政策。

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助理教授陈忠义表示,全球暖化的主因是工业革命后大量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不是树木排放空污前驱物所致,植树造林仍是减缓气候变迁的重要自然解方,把对的树种在对的地方,才能发挥功效,例如都市中的行道树挑选,首先要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再考量耐修剪、耐空污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