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染疫压力大!减少无效焦虑 专家级「定心」妙招

在疫情中,与其想破头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不如去思考how(如何做)。(示意图/shutterstock)

新冠确诊人数节节高升,担心染疫影响生活的不安、害怕把病毒带给小孩与长辈的焦虑也在蔓延。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师认为,防疫除了提升身体免疫力,保持心理健康也是重要一环。想安抚焦虑,专家建议先拟定应变计划。

卫福部桃园疗养院儿童青少年精神科医师陈质采说,COVID-19影响世界已近3年,生命历程不可能只剩防疫和等待,或许是时候为自己设立「停损点」了!

当外在因素不可控时,或许不是胶著于担心抗疫之路漫漫无期、不断地想会不会染疫,而是换个想法,让自己有些掌控感,「自己能做哪些事避免感染,减少不必要的外出、社交,建立正确防疫观念,降低无效的焦虑」。

新田/初色心理治疗所首席顾问暨临床心理师黄天豪说,担心染疫的「恐惧」,让我们能够正视风险的存在,做出未雨绸缪的准备。在疫情中,与其想破头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不如去思考how(如何做)。

●这样规划 减少焦虑

完成三剂疫苗接种者,外出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即便染疫,服用止痛、止咳等症状治疗药物,根据疾管署统计,复原的比例很高。

德仁诊所院长暨董氏基金会董事赖德仁提醒,家中备妥温度计、快筛剂及退烧、止咳、止痛等症状缓解药物;酒精、漂白水等环境清洁用品;预备居家隔离需要的存粮等,就能备不时之需。

再来建议拟定应变计划,如:

.5月26日起「快筛即确诊」上路,目前政策是确诊者必须居家隔离7天(打满三剂的同住家人才是0+7),最好先了解住家附近诊所的视讯诊疗方式,或各县市「防疫急门诊」地点,以便确诊后若喉咙剧痛、干咳不适、胸闷或小孩发烧等,能从这些管道看诊取药、寻求医疗协助。

.诊所视讯诊疗→医师看诊后可给一般止痛、止咳、止鼻水鼻塞、气管扩张、退烧等「症状治疗药」,已够用。

.防疫急门诊→只有65岁以上或14类重大疾病者,医师看诊后可给「抗病毒药」,至于一般民众仍是领「症状治疗药」,和诊所给的药类似。

2.推想之后若需要健康亲友代为挂号、取药、采买快筛或生活用品,能向哪些人求援,减低染疫时的慌乱。

●该不该打疫苗、线上课持续多久?家长心累 孩子心慌

5至11岁辉瑞BNT儿童疫苗5月25日开打,打不打疫苗都让家长好烦心。尚未宣布施行远距教学前,有些家长担心小孩到校染疫,不断帮孩子请防疫假,间接影响孩童心理健康,也可能造成教育差距,家长心好累、小孩也好茫然。

陈质采医师提到,因防疫指引随疫情滚动调整,日常不时变动,建议父母可做两件事帮助孩子安心:

1.和孩子讨论当周行程规划,尽可能提前告知可能的变动与原因。

2.鼓励孩子与同侪联系互动:疫情也打乱了孩子的人际学习,让孩子错过不少求学时期或成长的重要时刻。如三年前甫入学的新生,疫情期间一直戴着口罩,可能都还没能认得同学长相又要换班,如何鼓励孩子透过不同管道与同侪联系互动,也是成长的重要学习。

●长辈没打疫苗担心染疫 家人可这样应对

长者属染疫高危险群,一旦染疫死亡率高,有些长辈因体质或疾病等因素,顾虑疫苗安全性而未接种,截自5月23日,75岁以上长者施打第一剂疫苗比例为79.3%,没打疫苗的长辈即使足不出户,听到同住孩子的同事确诊、孙子女班上有人染疫难免心慌,担心他们「带病毒回家」。

陈质采医师说,家人可以主动明确地告诉长辈,「我了解你的担心,外出时会把口罩戴好、勤做消毒」,以降低对方的不安情绪。

赖德仁院长则建议,返家后和长辈接触时,可以

1.换上干净的口罩交谈。

2.减少共餐次数。

3.留意长辈身体状况。

4.鼓励完整接种疫苗,若有健康上的疑虑,可向专业医师洽询后再接种。

5.预先了解长辈染疫后的就医程序。

●孕妇染疫不治新闻让孕妈咪忧虑 专家建议这样做 让自己安心

打开电视新闻、手机推播出现孕妇染疫不治,让不少孕妈咪好焦虑,赖德仁院长建议,不要只专注片面数据,而要留意事件背后的原因,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相关讯息的时间,补充足够的营养、规律作息、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跟宝宝。

赖德仁院长提醒,长期服药的焦虑症患者因担心染疫,不敢外出而中断看诊及服药,反而加剧病情恶化,疫情期间可透过视讯看诊,持续服药,稳定情绪、保持身心健康,增强抵抗力。

●回想去年如何度过三级警戒 提升自信与能力感

黄天豪心理师说,在生命历程中,早有许多成功因应的经验,回想一下去年发布三级警戒时,自己是怎么度过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如何超越当时的恐惧、自责、无助、委屈,走到现在?运用了什么资源?得到了什么帮助?学到了什么经验?得到了什么成长?

很多时候,辨识出这些我们已经完成的挑战,找出这些能力,将原有的旧能力重新组装起来,并且好好体会自己能够做到(事实上我们去年已经做到过),心中就会升起自信与能力感。

当焦虑如影相随时,可以怎么办?「专注自己喜欢的事物,可暂时阻断、跳脱当下焦虑的情绪」。陈质采医师说,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可以透过骑车,转移注意力;也可挑部剧情紧凑的影集,高潮迭起的剧情让你暂忘不安;喜欢静态活动的人可做瑜伽,找些能抽离烦心事的事情忙,渐渐淡化焦虑情绪。

《大家健康杂志》2022年5、6月号 第400期

本文作者:颜汇燕

(本文摘自《大家健康杂志》2022年5、6月号 第4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