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我一生的榜样

江姐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她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是我心中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1957年,我出生在东北,那个年代,物质上匮乏,精神上富足。到了读书的年纪,我自个跑回家,翻出户口本,去学校报名。穿上姐姐买回来的红色皮鞋、天蓝色裤子,我忙不迭地跑到左右邻居家跟前,让大家都知道我要上学了。

读书塑造了我的性格,给了我看待人生更广阔的视野。读小学时,我是班长,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我成了少先队员,戴上了红领巾。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我们一路哼唱的歌是:“翻过小山岗,走过青草坪,烈士的墓前来了红领巾……”

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江姐》,选了我做主演,我别提多高兴了。我们的首场演出在一家俱乐部,观众是附近的学生老师、农民和工人观众席上,父亲得意地向身边人介绍我这个“江姐”:“这是我的姑娘!这是我的姑娘!”演出结束后,掌声很热烈。有的观众说:“要看看这些小演员的真样子!”他们不敢相信,一群中学生会把这个歌剧演得这么好。

江姐的形象,又美又忠诚纯粹,我很佩服。她的唱段和台词,我倒背如流。阎肃老师的词写得多好啊!一开始孙明霞送江姐上船时,江姐唱的是:“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孙明霞唱:“祝你像江上的白帆乘风破浪,祝你像山间青松傲雪凌霜!”

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当时,我便暗下决心,要以她为榜样,做她那样的人。

18岁那年,我追随姐姐来云南支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林业系统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里。我被分配到青年队,参加林场建设,做炊事员。过了几个月,又去做团支部书记。我到工段熟悉工作,记得那里满山都是松树,郁郁葱葱,高耸入云。我参加了养路段的大会战,任务是保证运木材的便道畅通。一天山坡塌方,把我整个人埋了起来,幸亏工人们手脚麻利,从土里救出我一条命……

后来,我阴差阳错地成了林业局子弟学校的老师。我当时没读过师范,也没进过大学,中学出来教中学,心里真有点发怵。这所学校在一个小平坝子上,学生家长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各地州的少数民族职工,还接收了附近村子里的藏族孩子。登上讲台,我激动又兴奋,竟然热泪盈眶,有一种崇高、神圣的感觉:我在教孩子们知识,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命运!

我性格要强,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艰苦,初为人师的种种不适应,并没有压倒我,也没觉得多苦多累。我在工段和年轻的工友们结下深厚感情,后来一步步调到林业局机关;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给他们洗衣服、缝扣子,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再去丽江教育学院读书。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革命精神始终滋养着我。与“江姐”们比,我差得远呢!我心里一直想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形象和情节,下决心把工作干好,默默向他们看齐。那时流行唱卡拉OK,我最经常唱的,就是《红梅赞》。

再后来,我从大理调到丽江华坪工作,健康出了问题,又遭遇家庭变故。在同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走出了人生低谷。2001年起,我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工作中,我体会到教育对山区女性的重要性,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免费的女子高中,为此吃了些苦。在持续家访中,我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高中的信念。

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些?这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受革命先烈的影响,我将党的声誉看得很重。我到山里家访,帮助了不少人。我内心觉得,学习江姐,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每周一,我们女子高中全体师生在大操场上宣誓,面对着“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的红色大字。每周六上午,我们全体上思想政治课,讲革命前辈、红色故事。课间操,学生们一起跳“南泥湾”。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有学生和我说:“我上大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入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我们在学生心中深埋一颗颗红色种子,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学生们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在山沟沟里也能看到外面的世界,看到美好的未来。我年纪越来越大了,但我希望孩子们记住江姐,也记住在女子高中的那“一抹红”,这将是她们终生受用的财富。

(作者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本报记者徐元锋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