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场坝|清代前的军事重地,现代人的社区食堂
编者按:成都变得太快,感觉还没怎么反应过来,那些陪伴我们从小一起长大的街道随着城市改造,很快就要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了。我们的城市在变化,很多人都去追新,谁来念旧呢?有点编辑部想留下来念旧,记录今天的成都,留给明天的成都看。
写较场坝的时候莫名其妙搜到这首歌,然后莫名其妙单曲循环了七八遍,嘴角忍不住噙着一点笑。一代成都人的较场坝青春就这样烟火腾腾地奔了出来。
老成都人核桃爸回忆,二十多年前还年轻的时候,经常和兄弟伙到较场坝巷子里的游戏厅打街机。街道窄窄的但很闹热,冒菜、卤菜、烤鸭、小面馆、老火锅、串串店占满,还藏进去几个五金店、理发店,菜在路边上摆起摆起卖。生活在较场坝明明白白地铺摊开。
如果说以前的较场坝是个年轻好耍的Gai娃儿,那现在的较场坝就是个会耍的中年耍哥子,喝咖啡、听麻将、吃苍蝇馆子,几条窄街随随便便窜一天,自有一片无拘束的生活乐园。
01.
清代前的军事重地
现代人的社区食堂
现在这片是安逸的生活场,过去可是驻扎军队或操练兵马的场所,在川渝被称为“较场”,与点兵点将的点将台不可分割。
清代以前,成都城内驻军在东、南、西、北较场,现在的较场坝就是东较场。新中国成立后,东较场一直是军队用地,但近年来已经逐渐转为民用,盖起了多幢住宅大楼。紧挨着的点将台传说为诸葛亮御用点将台,现在墙上还留有蜀汉点将录,详细记载了蜀国时期的名将。
袁庭栋所著的《成都街巷志》中写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修的居民点逐步扩大以后新命名的街道,因为在当地的老年人中有关于较场坝和点将台的传说,而对传说中的主人却又各说不一,有说与诸葛亮有关,有说与张献忠有关,因缺乏史料相关记载,只能看作不可信的民间传说。
较场坝从区位上看,西临太古里,东临牛王庙,北临望平街(猛追湾339),南靠东门大桥呈矩形分布,内分东、西、中街,还有一条横连东街与中街的东五街,区域内大多是低矮的老楼,高楼仅几栋,集中在点将台。
较场坝从地理区位看,是隐隐于市,被高楼大厦包围的老街旧巷;走进内里,食色飘香,也是为打工人供给能量奔赴职场的社区食堂。
住较场坝的大多是老成都,但因为几栋写字楼的存在,来这儿吃饭的年轻人也不少,一眼望去全是吃饭的地儿,饭店的占比高约80%,所以周一到周五倒成了这儿最热闹的时候。冒菜、串串、火锅、面馆、豆汤饭......十几年的老馆子在这儿扎推,还有一些老式超市、洗衣店藏在街道和小区里,默默服务居民十几年,也赚不了啥子钱,只是按照惯性守着日子。
网红奶茶店、新潮咖啡馆随着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飘过来,落在这个老旧的城市片区,能适应的就生根,不能适应便又飘走了。
02.
饭沿Gai边吃才香
牌哪儿都阔以打
爲咖啡店是第一次去采编的时候遇到的,年轻的咖啡师(兼老板)国外留学回来,不想上班想创业,佛系地开了一家街边咖啡店,年轻人下班或周末偶尔过来坐坐,生意不温不火,店内远没有店外热闹。店外一堆大哥大爷天天都来门口聚起,除非风雨受阻。“炸弹!”“连子!”“三带二!”“要不要嘛?”,小小的折叠方桌上四个人正在打“跑得快”(成都的一种扑克牌游戏),围了一圈人看闹热,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军师”,“对对对对,打这个打这个!”“欸欸欸,打不得打不得!”,赢了还好,输了军师们就自动消音。
外面是热火朝天的“街头文化”,里头是文艺小资的“精致生活”,天天在店门口“厮杀”,爲咖啡店的老板再佛也有点坐不住了,想着先来后到的优良传统,人家牌局占地在前,小店开业在后,先把礼貌协商的姿态摆正,大哥大爷也是好说话的,“行嘛!理解理解,我们往旁边移一米,不挡到店门口。”就这样,街边牌局就从咖啡店的正对面变成了斜对面。一米的距离,把人的距离拉近了些。
话说,这个事情也在编辑部传为一段“佳话”,隔了一年再去较场坝时特意去看看,奈何咖啡店已经转让了,外面的牌局也散了。正值中午,只有一位老爷爷坐在街边,旁边摆了一副象棋,可能正在等他的棋搭子吃完午饭,睡个午觉过来吧,我猜。
城市中,一条街巷好像守着许多旧,但是总挡不住它一波一波的更新,庆幸编辑部在不断走进的过程中有些故事可以记下,有些图像可以留存。
饭沿Gai边吃才香,牌哪儿都阔以打,较场坝的大爷孃孃才是Gai里头的老耍家。他们以身作则,告诉年轻人,好好过日子才是正经事,想那么多没用。
中午一到饭点,周围的人三三两两组队涌进较场坝小巷,像被分流的胃液沿着街边小店流淌开来,餐饮小馆的老板们纷纷开始把桌椅往外摆,每个街边小桌子标配2-4个人脑袋,弓着背“唆哈”着碗里的肉、粉、面、饭,脑袋一上一下,不亦乐乎。随着夏天的到来,晚上的街边小吃、大排档也五花八门地张罗了起来,夜烧烤、小龙虾、冷锅鱼、小酒吧,街边彩色小凳、户外躺椅安好,等待一个屁股上坐。
其中火爆店铺的代表,如黄哥江油肥肠总店,在十七中门口开了十多年,口碑一天天地积累下来,名气一点点地传播出去,现在好多回头客就贪这一口,新客人也顺着大家的好评找过来,每次路过,店里街边的座位都被坐满了。店门口拉着横幅:成都苍蝇馆子50强,四川·成都电视台双台推荐品牌。
其实街里的老店不必这些红艳艳的认证,十多年日子磨下来,还好好地活着、经营着,岁月早就给它挂牌了。
麻将声是较场坝的背景音乐。先不说明面上在街边随处偶遇的牌局,就连随便穿过一个小区,转过一个街角,窸窸窣窣、哗啦哗啦的麻将声不知从哪个屋就偷跑出来了。较场坝东苑一定窝着许多麻将重度爱好者。里面住的大多是本地老居民,退休生活当然离不开四方小桌、长方小牌,那都是能握在手里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koyi咖啡店开在较场坝东苑的铁门进口处,店内温馨复古,满满的法式风情,店外小区褪色的红色遮阳伞下,随意放置几把竹椅,时常有叔叔嬢嬢拿着茶杯过来乘凉聊天。除了这里,点将台横街的老巷里四处散落着棋牌室,就连点将台小区楼下的锻炼区也偶尔扎堆几场。
成都人爱打麻将这个事是公认的,无论是喝着咖啡打还是啖着三花打,大家的目光都在牌桌上,吃碰杠胡、你来我往,这样安逸自洽的晚年生活,真是有福了。
03.
“明年退休,这面店是要传给我儿子的。”
十几二十年的老店在较场坝里也是寻常。守着一家店过几十年日子,撑起一家人的生活,算是那个年代名副其实的创一代。
钟记牛肉刀削面馆的钟叔年近60,看起来很干练,拴着红色围裙,不胖,长期在厨房里活动,手臂看起来很结实。这家店是个夫妻店,钟叔主内,熬汤、下面、打料;钟叔老婆主外,招呼客人、收银、上菜,话不多,笑起来腼腆又亲切。我和钟叔聊天的时候,对桌正在吃面的胖大哥加入群聊,说自己是这家店的老顾客,从学生吃到了工作,从少年吃到了为人父母,无限感慨。
那个年代做生意没那么多歪心思,从家乡来成都谋一个出路,守着一门手艺就死心塌地的过日子,只求能一天好过一天,虽然辛苦,他们也坚信这是一条对的道路,忍得了慢也守得住心。
钟叔说等他60岁退休了,就把店交给儿子打理。他儿子前年大学毕业,工作了一两年,常有不顺心的时候。我当时疑虑年轻人是否甘愿回来守着父辈的一家小店?过了一年再去较场坝采编时,已然看见钟叔的儿子连同儿媳在店里忙碌,突然感觉松了一口气,这口气是给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松的。像钟叔的儿子守着老店当个创二代也好,踏踏实实地靠着双手努力生活,是祖祖辈辈践行的道理。
无独有偶,这样的故事也发生在胖哥水饺。它开在点将台街与点将台东街的转角处,主要买新鲜现包的生水饺,韭菜、玉米、葱花猪肉、白菜猪肉馅等多个味道可选。店里阿姨洗好了葱,随手就拴在门口挂上,“门口挂大葱”就成了店招牌。除了生水饺为了方便不想做饭的邻里,也卖煮好的蘸饺,可以在店外的桌椅上吃。
胖哥水饺没有胖哥,只有一个皮肤很好的阿姨和她儿子,儿子也长得白白嫩嫩,饺子皮似的。第一次去采编的时候,他主管点单收银,还比较生涩的样子,今年再去采编时,已然成熟了许多,皮肤也黑了一点。
这些老店在新一代的守护中会如何呢?我们一起期待着吧,希望“门口的大葱”一直绿油油。
老店有了新传承,很多饱含活力、创意满满的古着、咖啡、特色餐饮店也散落在这片区域,像夏日沙滩上的白色贝壳,星星点点地闪着光。
同福社私房菜是其中一枚宝藏贝壳,位于较场坝中街的老房里,是成都老饕的私藏店。老板收藏了许多古法川菜典籍,致力于研究古法川菜已经七个年头。编辑部倾情推荐同福鳝鱼,口味鲜香浓郁,一定要在吃完的时候在汤汁儿里加份面,现在想起来都嘶呼嘶呼流口水。此外青椒炒肉、烧白、墨鱼炖鸡等都是味道正宗的家常菜,如果有外地朋友来成都,不妨带他去感受一下古法川菜的魅力。
几条老街连接而成的生活片区,平常地生长出一些便民的业态,较场坝以平常心守护,也以平常心纳新。在城市自更新的浪潮下,许多东西消失和改变的速度似乎更快了,现在这条街上有的小店,下次来就不一定能看见了。
去较场坝的坐坐吧,听着流行乐伴着麻将声发个呆,再挑个合眼缘的苍蝇馆子Gai边来一顿,有些故事也许只邂逅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