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將滿30周年/教團指技職生屢成受害者 教部:強化產業合作

410教改促成政府广设高中、大学,逐渐形成「先普高后技职」的升学选择,后续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团体认为,技职生屡屡成为受害者。示意图/ingimage

410教改促成政府广设高中、大学,逐渐形成「先普高后技职」的升学选择,后续又遇到少子女化,教育团体认为,技职生屡屡成为受害者。教育部表示,将积极强化产业合作,建构优质技职环境。

民国83年的「410教育改革大游行」,即将满30周年,政府后续广设高中、大学,对技职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教育部统计显示,83学年高中(普高)学生约24万人,高职(技高)学生约52万人;103学年高中学生约33万人,高职生降到42万;到了108学年,就读高中的学生30万人首度超过高职,高职生人数也跌破5成。

私立学校文教协会秘书长蓝培青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表示,在民国40、50年代,政府在教育资源上力有未逮,因而鼓励私人兴学,当时成立的私校多以技职为主,培育许多基层和中层人力,是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助力。

在410教改游行的倡议下,政府开始广设高中和大学。蓝培青提到,当时政府为了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教改倡议往普通高中和大学倾斜,影响到技职教育发展,形成「先高中后技职」的升学倾向,排挤到高职生存,其中以私校的冲击最大,导致近年退场的学校以私立高职或技专为主。

观察教改一路走来,蓝培青发现,技职教育已被逐渐地摧毁,变得越来越像普通教育,技职的老师很多来自各大学毕业的博士,却没有实务经验,就连技职的评鉴也和高教越来越像,即使教育部后来想亡羊补牢,但本质未改变的话,技职教育仍会被认为是次等教育或选择。

「教育不该一元化」,蓝培青认为,往公共化的方向走不一定是对的,教育需要更多良性的竞争,如果不让技职和私校有更多生存空间,最后技职只会成为样板,难以因应产业需求,而政府资源有限,公立学校之间也会产生排挤效应,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下滑、高教平庸化。

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理事长侯俊良表示,410教改的方向和目标没错,但规划时却没有注意到相关配套,也未适度去修正,才导致技职教育受影响。

「技职教育的品质必须提升」,侯俊良提到,技职学生与职场之间,应该要有更细部的对接,技职培养出的人才,可能对应未来10年、20年的职业发展,因此技职教育不单是教育部的问题,需要和劳动部、国发会共同讨论,并邀请业界共同参与,检讨当前的相关政策是否已过时。

侯俊良认为,技职教育要能因应未来的趋势,唯有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才有诱因吸引学生愿意选择技职教育,如果无法让学生和家长意识到或感觉到技职教育未来是有发展的,政府即使补助再多学费也未必有用。

对此,教育部表示,近年已推动多项重大政策,强化技职教育环境,包括优化技职校院实作环境计划、新南向技职人才计划、技专校院高等教育深耕计划、建置区域产业人才及技术培育基地计划等,共投入总经费约新台币953亿元。

为鼓励更多学生投入技职,在国中阶段推动职涯探索课程,让学生及早认识技职体系的发展。产学携手合作计划2.0也扩大办理,并从高中职向下衔接到国中端。

为了加强技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补助学生职场参观、校外实习、参与全国技能竞赛及国际技能竞赛选手所需的训练材料费,近年也规划让获得全国技能竞赛国手资格的学生,未来能以公费生制度进入教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