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这次的去美元化论调,与过去有何不同?(下)
■支付方式的政治化
重要的是要注意,最近去美元化的呼声,不仅仅来自中国,甚至不仅仅来自与美国政治上对立的国家。有十几个亚洲国家讨论了某种形式的去美元化。巴西和阿根廷则在今年1月规划要推出共同货币。
这波去美元化的呼声,乍看之下只是因为联准会调高利率及近期美元融资困难。但其实我们得注意的,是这些景气循环因素背后的结构性变化。
如今美国已经不是能源进口国。国际结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4月份的分析指出,这次美元紧缩周期的独特之处,在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同时上涨,对许多新兴经济体的经常帐和资本帐,都造成了停滞型通膨压力。此外,某些能源进口国也开始担心美国制裁,因为接下来制裁可能会对美国经济有利。
另一方面讽刺的是,美国的能源自给,进一步削弱了最初使美元拥有储备货币地位的赤字。这是沙乌地阿拉伯愈来愈接近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曾经是「石油美元」模式中,出口收入回流的关键角色。
■美国仍有最终手段
但这小小的变化,还无法扭转全球过剩资本流向美国。即使最近因为债务上限的议题,其他地方的市场依然无法取代。欧洲、日本和中国都即将陷入更严重的人口紧缩,而美国的大量移民避免了这种情况。
同时,美元的储备地位和美国利用金融手段制裁贸易的能力,必须分开来谈。中国的跨境银行支付系统(CIPS)也许有一天会成为SWIFT外的选项,SWIFT支付系统目前为制裁俄罗斯的重要工具。
CIPS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特色:使用得愈多,使用成本就愈低。而决定是否使用这种系统的真正门槛,不在于科技有多先进,而在于你要交易的银行是否接受。因此,许多想要使用这类系统的国家,都设法事先建立另一套支付网络,绕过美元体系。但这样的支付网络只会影响贸易平衡,无法影响货币储备。任何因长期海外投资累积贸易顺差的国家,要不接受持有非主流货币作为现金,不然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
但这不是说美国完全没办法用贸易方式制裁中国,而是说任何针对中国的广泛制裁措施可能都会是经济上的,而非金融上的。
美国若要真正制裁中国,只需要求其他国家停止对中贸易,或者直接干扰货物交付即可,不需要透过中间人打交道。至少到目前为止,只要干预麻六甲海峡,就能掐住中国经济的咽喉。
(本文译者/刘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