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岗山上的毛泽东——建立湘、赣边区的游击区(一)

编者案:《毛泽东井岗山》一书由卢强史补之着,独立作家出版。井岗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摇篮,毛泽东便在此发迹,逐步掌握实权,统一党内派系,成为不可取代的党内第一人。本刊摘录其中外界所较少知悉的井岗山事迹,让读者进一步认识毛泽东与共产党崛起的过程。

毛泽东深知自己的武力有限,而对井岗山的军事实况价值暸解得十分清楚。

中共常将他们当年在江西突围的往事,自诩为红军不朽的伟迹,而美其名为「2万5千里长征」。并且发行小册子作为对党内、党外的宣传,将红军中的人物渲染得有如神话中的天兵天将。基于中共一贯的「英雄主义」观念作风,并不足为怪。

事实上,中共当年离开江西井岗山、西窜陕北窑洞,一方面故由于国军之更番不断的五次围剿,另一方面亦由于中共党内的激烈斗争,非迁地为良不可。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下,遂不得不忍痛放弃那盘据7年的老巢,去渡那前路茫茫、托身无所的流窜生活。其处境的穷蹙、命运的险恶是不难想像的。

休养生息渐渐壮大

红军西窜之初号称为10万人,由于长途流徙其间因堵击伤亡、饥饿疲病而损失的,竟达60%以上,迨抵陕北延安时剩下的残兵败将,仅3万余人而已。

如果当时地方军中央军不存派系与畛域之见,能够协同兜剿、分堵合围的话,红军在饥病疲困之下,军心离散、斗志低落,即使是天兵天将也难逃覆没的命运。也许是注定了的厄运,中共红军终因各省防军的各怀鬼胎,他们终得以绝处逢生、侥幸漏网、夺路而逃。

自此以后中共们遂得藏身陕北窑洞中,由苟延残喘而休养生息、渐渐地壮大;毛泽东也由此东山再起,由搞游击而掌握军权,更进而掌握党权,终于成为中共唯一领导人物,坐上了新华宫第一把交椅。当年落草井岗山打游击、放野火草莽英雄竟造成了今日的局面。这样传奇性的发迹,恐怕连毛泽东本人也未曾梦想得到。

毛泽东落草井岗山是在他领导湘南「秋收暴动」失败之后。当民国16年(1927)中共湖南省委会决定在「秋收」中掀起农民暴动来进行流血的土地革命,成立「前敌委员会」并以毛泽东为书记负责领导这一暴动,结果暴动失败了,许多无辜的人民被屠杀了,前敌委员会也就此撤销,这时毛不但失去了党的领导地位,还遭到了党的严切责难。

可是毛泽东是个富于英雄主义思想又加上湖南辣椒性格的人,虽然已搞到焦头烂额,却也不甘雌伏,便于这年冬间迳自带着那批残兵败将和地痞流氓约6、7百人,经湖南茶陵攸县流窜到江西宁冈建立湘、赣边区游击区,并选定了井岗山为他的军事根据地

井岗山位于罗霄山脉中部于湘、赣两省边区交界之处。山上有无数的嵯峨崚岭,高耸入云;峭壁巉岩,绝壑深涧;纵横交错构成着井岗山的险要形势。山径崎岖、瘦石嶙峋、步行艰难有如蜀道凭险固守,极难进攻,真不愧为藏龙卧虎的窟宅

与井岗山毘连的各县,总计北有宁冈、莲花、永新;南有崇义、大庾;东为遂川、万安;西为湖南酃县、桂东汝城。毛泽东即在这些地区进行他的赤化政策。山腰原有大小5处村落,即大井小井茨坪等,村多者5、70户;小者亦有2、30户,人家荒僻,山居务农为业,民俗淳朴,有太古风。

自被毛泽东盘据以后,经过一段时期,这些纯良村民已一变为刁蛮横劲之受训练人员矣。井岗山上通路有三,一由永新经龙源口而抵山腰的小井,一由宁冈经汪洋界行15里亦抵小井,一由遂川经黄坳直达井岗山。抗战中期曾由当地士绅钟士桓君陪登井岗山曲折盘纡攀缘而上,一吊此驰名中外的红军巢穴,观览形势、俯仰今古,深感造化狡狯、蕴此险区酿成千古惨剧。无怪湘、赣国军在前三次会剿中均遭败绩,而毛泽东之选此为根据地亦是可见其认事之先了。

其实井岗山之富有军事价值,并不自毛泽东才有此创见,早在明代武宗时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叛乱,败后即遁登井岗山,依险死守,旋经王阳明率兵戡定,因伐石勒碑记载平乱本末。笔者往游时此碑已不可复见,可能因碑中文字对于红军发祥地存有若干讽剌之意,已加以毁损。中共据有大陆后,曾封井岗山为红军「发祥地」,恐断碣亦无处可觅了。

豪绅积匪相互勾结

当毛泽东未落草前,井岗山原由当地土匪盘据,匪首王佐袁文才两人,据说王佐为遂川县的积匪,拥有人枪近百,劫掠附近富户和商旅,近地人民称之为「王老虎」而不名。王佐既内凭险要,更外结奥援,因和宁冈的土豪兼劣绅的袁文才暗通声气、互为羽翼。

袁文才亦拥有人枪百余,在实力上还较王佐为强,但他并不登山,却在县里挂着绅士的招牌做掩护,鱼肉乡民、狡狯百出,人们因此也给他一个绰号曰「猿猴精」。在豪绅积匪勾结下,地利、人和得天独厚、地方武力轻易不敢动他们一根毫毛。于是井岗山一带便成为他们二人的天下了。毛泽东深知自己的武力有限,而对井岗山的军事实况和价值却暸解得十分清楚。(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