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AI投資狂潮將影響全球經濟

美国AI公司投资狂潮,带动台股相关供应链公司的股价暴涨。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近来由于美国AI公司的投资狂潮,带动台股相关供应链公司的股价暴涨,以致台股加权指数触及19,000点历史新高。AI投资固然带动相关产业成长,但更值得关注其对整体生产力及就业的影响。

1956年一群认为机器很快就能复制人类智能的科学家,在一场会议中创造了「人工智慧」(简称AI)的字眼。其后在1959年,葛丽丝.霍普(Grace Hopp)所率领的团队,为反击IBM垄断大型电脑系统,开发了一个仅具算术运算功能的「通用商业语言」(简称COBOL)软体。而最近一波从2000年代初期迄今的AI投资热潮,其关注焦点则是对辨识图片、翻译文本、学会下围棋及西洋棋等特定任务的处理。

厂商开发AI的动机是利润,而生成式AI是近来最具获利性的产品。最近五年全球投资在AI的金额,由2019年的311亿美元,最多增加到2021年的725亿美元,而在2023年则下降到425亿美元。最近一、二年最大两笔投资都在生成式AI,包括由微软持股49%的OpenAI进行100亿美元投资,以及由谷歌及亚马逊主导的Anthropic进行60亿美元投资。

不过,受限于经济学的「边际报酬递减法则」,未来AI公司恐不愿再进行大规模投资。从成本面来看,可提供AI演算的资料已被搜集殆尽是开发生成式AI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再增加开发人力、电力及电脑运算数量,边际产出也很快会下降。微软前执行长比尔.盖兹近来就表示类似观点:「生成式AI发展已达极限,即使有GPT5,也不会出现如同GPT2至GPT4的飞跃。」再者,如同最近OpenAI执行长奥特曼所言,「在情感认知、道德判断和艺术创造力上,人类拥有AI难以比拟的优势。」这代表机器智能发展有其极限。而在实务上,近来提升生成式AI产品的效能所费不赀;开发GPT4的启始成本为8亿美元,而每次训练费用200万-1,200万美元则为开发GPT3.5成本的五倍。

在需求面上,目前GPT4使用者每月需负担20-25美元,超过一般民众愿意接受的水准。因此,未来AI公司可能朝降低费率、增加客户数目,从而达到收益最大的方向,包装其产品服务组合。

上述开发AI产品所面临的问题,可能使奥特曼的看法成真:「人类水平的AI即将出现,但其对世界影响力较预期小。」 其中一个主因是以AI产品取代一些既存技术,并不符成本效益原则。例如,迄今43%银行、95% ATM、以及80%面对面金融交易仍在使用COBOL软体。而实务资料也显示,从1980至2019年间,美国曾出现个人电脑、网际网路、以及智慧型手机等三项重要创新。然而,其总要素生产力平均每年只增加0.7%。相对地,技术创新较少的1940至1970年间,平均每年总要素生产力却增加2.2%。

AI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取决于下列三项效果:一,AI取代现有人力,造成劳动需求下降的「置换效果」;二,AI提升厂商利润,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导致增加劳动需求的「生产力效果」;及三,AI创造新的工作种类与需求,因而增加劳动需求的「新工作产生效果」。但目前看来,还未出现明显效果。

最近一份有关美国各地区使用机器人的研究指出,每多增加一台机器人,会使3.3名工人失业;换言之,置换效果在主导。不过,前面提及的过去三项创新,可以结合生成式AI产品提供的服务,从而增加消费者的效用满足。因此,生产力效果及新工作产生效果可能更具主导力。

目前有关AI对于整体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来自欧美,我国未来则宜投入更多资源来研究类似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