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趁泡沫危机加码 减碳生态系救活中国市场
巨大董座杜绣珍(左)与执行长刘涌昌(右)在巨大总部前说,市场难料,做好分散风险的布局,才能左右逢源。(摄影・高国展)
面对市场崩坏危机,企业只能拔腿逃命减灾?
那可不一定,因为这也是传统框架被打破,有更多市场新破口的关键时刻。谁越能临危不乱、见缝插针,谁就可能抓住新的机会,让危机变商机。
例如,中国自行车产业5年前爆发共享单车崩盘的衰退危机,数百家自行车制造商接连关门倒闭,废弃单车坟场随处可见,市场需求快速泡沫萎缩。
之后,又遇上欧盟对中国自行车业祭出反倾销税,外销订单遇上大逆风;紧接着,中国疫情爆发,动态清零的防疫禁令至今未解除,又进一步抑制了当地民间消费。
面对这样的绝望死地,却有一家台商处变不惊,甘愿忍受短期衰退,不仅不撤退,还看准「以前家门口有便宜的车子可以租,当然不用买,但现在没了,反而需要买车」的破口,趁着同业元气大伤,逆势加码投资,用新战术,进场养客扎根,结果在当地成功养出高消费力的新客群,让中国营收起死回生、今年推估较2017年成长逾1倍。
中国销量减7成,逆势布局
瞄准共享单车崩盘新需求
它,就是今年刚满50岁的全球自行车龙头巨大,而背后关键的操盘手,就是2017年临危接班的董事长杜绣珍与执行长刘涌昌。
但回想接班当年,刘涌昌坦言,中国销量最高峰时,巨大1年能卖超过300万辆自行车,而在共享单车冲击下,最惨时,只剩不到80万辆,「我们还能撑,但也很辛苦,换成别的公司早就倒了。」他说。
当时,这家台湾之光为何不弃守中国?又凭什么翻转中国市场的颓势?
答案是,它看危机的角度不一样。
当危机上门,巨大不只看到市场坏的一面,也同时思考市场好的一面,是否足以支持他们继续战下去。而中国,一方面本就与日本、韩国、台湾,一起被视为巨大在亚洲的本土市场。当中,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规模够大、消费力也够强,因此杜绣珍觉得,不能轻言放弃。
另一方面,主导中国业务的刘涌昌则发现,共享单车是以租代买的概念,会让民众因为有方便、便宜的车子可以租用,几乎不买车,而且这类平台购买单车的量体虽大,却都是低价车款,很难获利。
反过来说,当共享单车崩盘,其实有助于解放中国民众购买单车需求,同时摆脱市场清一色便宜车订单的劣势。这对巨大擅长的中高阶车款销售有帮助,而且,中国追兵因为这场危机,不是关门倒闭,就是元气大伤,同业竞争压力相对低,乘势抢进反而胜算更大,所以刘涌昌也认为,应该危机入市,加码投资。
「大陆有优势与劣势,我们看到的是优势,它有14亿人口的消费力,我们底子不差,没有撤退的理由。」杜绣珍说。
但光知道该乘势反攻,当然还不足以翻转局面,更重要的是,到底有什么是可行的突围策略?
答案是,一个自行车减碳生态系的新商模,有趣的是,这是被2017年中国环保追杀令危机启发出来的。
从环保追杀令找到新商模
把骑乘里程数,变减碳奖励
像是天津,有停工半年、空污指数和污染天数「双降」15%的环保要求;而昆山,有因吴淞江水质未达标准,一口气让270家企业全部停产的环保制裁。在这两地都有设厂的巨大,虽然不是高污染产业,但也受到牵连,有来自中国政府要求落实更多环保减碳工程的压力。
不改善,难以继续经营中国市场,巨大认为,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去改善,反而中国政府会支持我们,更快依照计划恢复生产,就能更快把钱赚回来。」刘涌昌说。
巨大团队在中国忍痛砸新台币数百万元投入环保升级时想到,欧洲市场随着减碳意识擡头,有新创业者正开始尝试建立一个新平台商业模式,用骑乘自行车的里程数,可以换算累积成减碳点数,之后拿点数就能变现买东西,借此鼓励消费者买车与骑车。
但中国环保要求是全球最高,减碳的脚步将很快就会比欧洲更快,而且,欧洲欠缺的法规弹性与网路基础建设,中国都有,「那把欧洲的商模加值搬到中国做,不是很有机会吗?」刘涌昌说。
但究竟欧洲点子搬到中国会变怎样?为此,巨大带我们走进它的自行车文化探索馆,一辆拆掉后轮的电动自行车,卡进一个特制后轮车架中,而骑上车,前面则有大型虚拟萤幕,选好赛道,就能模拟上路骑车,路上所有车手不是电脑操控的虚拟角色,而是同时间进入同一赛道骑车的全球车友,且随着坡度变化,踩踏力道轻重也会跟着变化。
如果想出门骑车,同样一辆车只要松开后轮车架,装上轮子,就能上路,而且无论是在室内或室外骑车,运动的里程数都会按一定的标准换算减碳币,可以在巨大线上或实体通路上,购买虚拟或实际的衣物等周边商品,成为一个减碳生态系。
不只满足消费者想落实环保的心理需求,还有实际回馈机制,帮助消费者建立持续骑车的习惯,连疫情来袭,消费者也能继续在家运动。
苦熬5年客单价倍增
看后市:面临库存压力
但美利达副总经理郑文祥指出,共享单车崩解,仅是释放低阶交通用自行车的替代需求,与台湾人热爱骑自行车环岛等运动需求,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
换言之,巨大的生态圈策略,成败就在于是否能有效激发中国自行车运动需求。
无论巨大或同业都说,这没有捷径,只能从最根本的消费者教育基本功拚起,对全球自行车龙头而言,代价就是动员全中国2,500间销售据点人力、每年投入超过新台币数百万元,一边教育消费者,什么是单车运动?怎样的车才算好车?
另一边则搜集顾客反映,进行减碳生态圈的平台串联测试,拚搏将近5年,才养出愿意骑车运动、购买中高价单车的消费者,让客单价从新台币5,000元以下,倍数成长到上万元以上的新市场需求。这不仅让巨大救活中国市场,也让它找到兼顾减碳与生意的新破口。
不过,展望后市,巨大虽是相对有撑的自行车产业龙头,但欧洲因疫情带动购车潮已经趋缓,北美市场的库存压力也不小,再加上明年全球经济发展并不乐观,纵使今年巨大能持续成长,明年仍有很大压力。
虽然前景难料,但这家全球自行车龙头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多大难题,有问题就会有解方,企业领导人须用冷静头脑厘清问题,找出生存策略,才能把坏球打成好球,成功突围。
商业周刊18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