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中国外债泡沫危在旦夕!

中国海航集团创始人王健今年7月初在法国跌落身亡,消息传出轰动全球。(图/翻摄微博)

用通膨来减低内债泡沫,是一种自杀的办法,因为货币贬值太多,外债泡沫就会破灭,情况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类似……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出口有近40%销往大陆和港澳。而金融业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估计超过千亿美元,台湾政府应当加强审查金融业持有的中资企业信贷敞口,高度重视中资企业的违约风险,协助金融业应对中国的金融危机。

中国海航集团联合创始人及董事长王健2018年7月3日在法国南方小镇波尼约市「意外」从高处坠落身亡,引发全球瞩目。海航被称为中国最神秘的企业,近年来因为在全球疯狂收购而债台高筑,也深陷中共高层权力斗争的传言,遭到美国等多国监管机构的调查。今年6月,王健带领公司高层前往习近平插队的梁家河朝圣,穿军装,唱红歌,向习近平效忠,却还是难免恶运

阿根廷 土耳其前车之鉴

广受瞩目的海航外债只是中国企业海外债务的冰山一角,如同从高处坠落的王健,中国外债如脱缰野马冲向悬崖,危在旦夕!截至2017年末,中国全口径外债余额为17106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长29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较2016年末显著提高了18.5个百分点。从期限结构看,中长期外债余额占35%;短期外债余额占65%,达11000多亿美元。从机构部门看,广义政府债务余额占10%,非政府债务余额占90%。中国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35%,尽管这一指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但目前短期外债的增长速度不降下来,潜在风险会很快上升。尤其是未来中国经常项下大幅顺差难以再现,小幅逆差反而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资本项下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人民币汇率、资产价格都将承受压力。外债大增融资跨境套利

过去两年,中国企业大举境外融资导致中国短期外债增长过快。由于国内融资渠道受限,部分企业选择加大在境外发债、跨境贷款等融资力度,导致短期外债过度攀升。在美元持续走强的背景下,外债过度攀升的恶果明显。当前阿根廷、土耳其等国家面临货币贬值危机,就是因为这些国家有大量美元计价的外债。因此,市场对近年来中国短期外债余额增长较快的局面特别敏感。

过去两年,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预期和较低的美元融资成本是推动中国外债增长的主要因素。2009年后,发达经济体推出量化宽松,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而在中国国内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廉价的离岸资金对中国企业具有吸引力,结果就是外债规模大幅增加。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预期,外债的期限结构呈现缩短趋势,短期外债占比为65%,表面上,大半与贸易融资相关。实际上,部分贸易融资变相地参与了跨境套利交易。人民币贬值致汇兑损失

虽然中国外债总体水平仍然不高,整体的偿债能力也未受到明显影响,但是,在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下,市场对未对冲风险敞口的短期外债担忧。一般认为,中国大部分外债并未作套保。中国的借款人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准固定汇率,缺乏外汇对冲的专业知识;而政府长期限制国企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据估计,如果1兆1000亿美元外债中70%没作汇率套保,那么人民币贬值7%将带来约500亿美元汇兑损失;这对于持有相关敞口的企业而言可能是毁灭性的。川普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已经让中国股市跌得七荤八素了,如果人民币汇率真的破7(过去一个多月已从6.3贬到6.7),后市不堪设想。虽然短期债务在贸易融资等方面拥有诸多优势,但它也将借款人置于展期风险之下。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大量短期债务集中到期,可能造成流动性紧张。一般而言,短期债务流动是顺周期性的,对负面冲击的反应很大,可能突然反向流动。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短期债务融资的脆弱性有目共睹!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这必将影响其偿债能力。面对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投资者对债务展期可能变得谨慎,从而增加借款人的偿债压力。因为受人民币贬值以及美元加息预期的影响,中国企业去境外发债的成本和风险都已显著提高。

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过去中国GDP的成长靠的是举债投资和出口拉动,现在美国开始提高关税和施加限制,中国出口会遇到麻烦。中国总债务已飙破国内生产总值的 300%,继续加大负债无以为继。中央政府不能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破产,就只能用通膨的方法来转移危机。事实上,近两年来,中国生产物价指数正以5%以上的速度上升。但是,用通膨来减低内债的泡沫,是一种自杀的办法,因为货币贬值太多,外债泡沫就会破灭,情况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的东南亚类似。

台湾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出口有近40%销往大陆和港澳。而金融业对中国的风险敞口估计超过千亿美元。台湾政府应当加强审查金融业持有的中资企业信贷敞口,高度重视中资企业的违约风险,协助金融业应对中国的金融危机。

好文推荐

汪浩/中国外汇储备够吗?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汪浩,北京大学法律系学士毕业,英国牛津大学安东尼学院国际关系学博士,出生于上海,曾在伦敦、香港从事金融工作,现居台北,研究台湾近代史和国际关系。本文转载自放言,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