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五大心结 学习如何拥抱你的同志小孩

▲仅管社会风气逐渐开放,仍有许多父母无法接受子女同志,希望能把他们变回来。(图/记者赖映秀摄)

彩虹父亲节

文/蔡百蕙

距离《亲爱的爸妈,我是同志》的出版,已近13年,这第一本台湾本土同志家庭真情记录证明孽子并不一定就是同志的宿命,时至今日,台湾父母是否更能敞开心胸接纳同志子女了?「同志咨询热线教育推广部主任许欣瑞表示,「以前的父母连谈都不谈,现在比较愿意求助了,但接受同志还不是全面性的。」

以《亲爱的爸妈,我是同志》的出版为契机,「同志咨询热线」开启一连串针对有同志子女父母的服务陪伴多位试图理解同志世界的父母,这一群逐渐改变,张开双臂接纳孩子是同志的父母,让「热线」看到了进一步扩展服务的机会

许欣瑞指出,演讲或聚会的分享,远不及电话来得方便,面对出柜的子女,许多父母需要精神上的陪伴和理解,于是,询问了一些长期与「热线」密切联系的爸爸妈妈,「愿不愿意把同样的精神延伸到电话上?」同志父母咨询的热线服务就此展开。

「同样身为父母,连结的力量更强,都走过半夜爬起来哭的经过,才有同理心。」许欣瑞说。

而根据热线长期服务有同志子女父母的经验,许欣瑞表示,多数的担心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 有没有改变的可能?可以变回异性恋?二 自责。是不是自己的错?有哪里做得不好、不对?三 担心孩子染上性病,主要是爱滋病(AIDS)。四 孩子的未来怎么办?老了没伴?没人照顾?五 在亲戚面前怎么解释?怎么跟别人交代

许欣瑞强调,尤其第一和第二项担心是折磨和困扰有同志子母父母的最大因素,而无论何种状况,「这些父母的情绪需要有出口,」提供他们陪伴和支持,就是热线服务最大的作用。

▲如今担任同志父母咨询专线志工曾妈妈,也曾无法接受女儿出柜。上图为曾妈妈接线后,提供对话反馈记录。(图/记者蔡百蕙摄)

60岁的接线志工曾妈妈,就几乎遭遇过上述所有的状况,10年前女儿对她出柜,坦承有女朋友时,她立刻飙泪,之后长达半年的时间,白天和晚上只要想到女儿,都忍不住眼泪直流;因为想不通、无法理解,还自己跑去看心理医生;也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怀孕时哪里做错了?还是太顺着女儿了,没教好?

「以前听过同志2个字,就觉得跟我没关系。」

而曾经因为在看电视时出现同志的新闻老公立刻指着说:「很恶心」,让曾妈妈也担心老公无法接受,一直隐瞒着,几年后才鼓起勇气不经意地试探,「知道女儿的事?」岂料老公却回道:「早就知道了。」

娘家亲戚的反应也同样地出乎曾妈妈的意料之外。

她先是对2个姊妹坦承女儿的性倾向,没多久,几乎所有的亲戚都知道后,没想到大家态度都意外地开放。有一次外甥结婚时,还提醒她女儿记得携伴参加,于是婚礼当天,她女儿开心地穿着西装,携带女伴出席,曾妈妈说:「她很high,更能够做自己了!」

回想起来,曾妈妈有些后悔地说道,其实一开始的担心都是源于自己预设立场,「女儿喜欢谁是她自己的事,想太多了反而放不开。」

曾妈妈认为,10年过去,现在为同志父母咨询专线接线,听那些仍无法接受、或者想改变同志子女的父母倾诉,自己仍然有收获,「走过了那段崎岖的过程,发现我的家庭比他们幸福。」

要不要找回幸福、能不能放下执念,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台湾同志的平权之路稳健地前进之中。(图/台湾同志游行联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