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血脉使我们联结在一起

客家人,似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族群。相较于闽南广府潮州这些民系,她并不是以地域来命名的。事实上,她以「客家」——这样一个历史造就的族群特征来命名。

从小耳濡目染

我出生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家庭中,我的父亲客家人,母亲则是广府人。但客家文化对我人生的影响最深。从小在客家文化的耳濡目染中长大,可以说,客家融入到了我生活方方面面之中。

小时候,我只知道,客家意味着阿婆那一句句充满爱的客家话叮嘱;长大后,我渐渐明白,客家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族群的一个身分认同;学习了解更多之后,我发现,客家不仅仅对我来说很重要,对两岸的人们来说,客家是促进我们了解彼此,减少隔阂推动力

中学毕业那年,醉心于古建筑美的我踏上了具有中国古建筑瑰宝之称的山西大地。沿着古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足迹,我走过「三晋大地」各式各样令人感到惊叹的佛寺庙宇,最后一天来到了晋北大同市云冈石窟。在那庄严的石刻大佛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于是,我便在佛像不远处长凳上坐了下来。

邂逅台湾客家

炽热八月下的热浪使人汗流浃背,不时而过的轻风就成了让人感到无比舒爽的调剂品了。渐渐地,我的心也静了下来,之后我便发起了微信群聊,用最熟悉的母语——客家话与挚友分享眼前这美好的一切。

当我结束与朋友的闲聊起身准备离开时,一位中年人模样叔叔朝我走了过来,他开口向我问道:「刚刚听到你和朋友的对话,想问下你是客家人吗?」我点点头说:「是的,你也是吗?」他说:「对,我是来自台湾桃园的客家人。」

我感到又惊又喜:喜的是在这远离故乡的北方小城竟然能遇到客家乡亲;而惊是因为没想到居然遇到的是来自台湾的客家人。之前只知道台湾的代表文化是闽南文化,并不知道原来台湾还有比例不小且世居于此的客家族群。

之后,我们便用客家话聊天,述说着彼此在山西游玩的经历与感受。那个下午,我突然感觉到,曾经那个我认为,似乎与我并没有什么联结的台湾,竟然因为客家乡亲的存在,突然与我竟是那么的亲近。

也是从那以后,我开始关注台湾的客家族群与文化。

初识海陆客语

深圳长大的我,听到最多的客家话腔调就是四县腔客语了。加上父亲本身操的是与四县腔客语相近的惠阳客家话,于是我便觉得,似乎四海之内的客家话都是这般模样的。

但之后,无意中在网路上看到台湾了举办的客语演讲比赛,当中一位选手使用的客语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查找一番资料后发现,原来这是海陆腔客家话。

相较于我讲的惠阳客家话,海陆客语的词汇似乎更加古老,调值也有所不同。从刚开始的不适应、听不懂,到慢慢能说一些,并逐渐对这样一种腔调迥异的客家话产生了兴趣。这使我明白了一句闽南谚语「一乡一俗,一乡一腔」背后的含义:我们因为成长的环境而逐渐产生一些差异,但我们之间仍然存在的共性使得我们彼此仍属一族

传承客家文化

两岸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好的物质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渐渐遗忘了支撑起我们内心自我认同的一些东西——两岸的客家文化都在渐渐式微。

中国古言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个时代,渐渐觉醒的族群意识使得两岸的客家人,特别是少年一代,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去传承并发扬客家文化。我尝试在校园中成立客属联谊会,在深圳这个重要的客家原乡中,传播客家的语言文化;周末与旅行社合作,带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参观本地的客家围屋;同时还借助学校老师力量,积极与政府对接,慢慢推动客家研究机构的建立。

对岸,我看到全国客家日隆重的庆典活动讲客电台的成立;客家话成了法定语言。

这些,都表明我们两岸的客家人在共同努力,去保存、去发扬这构筑了我们童年记忆的东西,属于大家的客家文化。

今日,在香港机场敲下这样朴素但却包含感情的文字,前往台北班机登机广播催促着我走向登机口。我期望,在台湾,遇见来自各地的客家朋友,也希望,两岸的大家,能够找到联结彼此的那个纽带

因为客家,我得以遇见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