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没填标准答案 韩寒:从17岁开始就自己写
文、图/30杂志
一个世代都有一个世代的符号。碰到空白的「」引号,一般人的反应,不是惊讶的「?」,就是迟疑的「?!......」,再不就像蛀牙碰上冰水尖酸带刺般敏感。但是当「」遇上韩寒,惊险刺激不足以形容,就像他开极速赛车一样,总是有备而来,因为太清楚人性的恐惧、畏缩、举棋不定,让更他敢准确大胆地加速前冲,然后再淋漓尽致转个弯,飙出一针见血的答案。
「韩寒现象」燃烧着整个中国,不断触碰「」的敏感词,这个被视为中国80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010年获选《时代》杂志全球百大影响人物,他谈民主、谈革命、谈青春、谈爱情、谈电影,甚至一个小民的车祸,都是同等对待,因为洞察犀利,贯穿整个中国社会,被视为时代青年的战声。
《时代》杂志称他是「中国文坛的坏小子」,韩寒的文字够坏,坏在道出平凡百姓的支吾难言,不假思索,真情实意;坏在戳破道貌岸然的虚情假意,一针见血,酣畅淋漓。他也改变了文艺的腔调,使其具有广大的庶民性与高度的感染力,口吻幽默,思路清晰,论述浅显犀利。
2012年5月,这个时代战声,跟着太平洋气流,降落在台湾,要怎么看这个中国80后的青春代名词?有人形容他是自由、放肆、悯人、顽皮、敢言,但都不足以言传他从不信邪的独立思考,以及绝不悲情的guts。
即将30岁的他,在和《30》杂志短暂对谈中,一样话露机锋。谈到两岸年轻人的青春、苦闷、22k、无助......,他说,这是个假议题,因为这些字眼放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世代,都是一样,就像麻将中百搭的牌,「解决的方法就是你到更苦的地方去走一遭,」相对的剥夺感会找出相对的幸福感。
世代的青春、世代的呐喊,都比不上韩寒作为这一代人,执意让这个世代独立思考、健康成长来得有吸引力。韩寒旋风,看似太平洋的风,其实太平洋下思潮汹涌,只看你敢不敢像他一样勇敢在「」中接招。
@韩式思考1
「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摘自《三重门》后记东方教育制度下的小孩,碰到「」,不是填上标准答案,就是留空白等家长、老师帮他填,因为怕填错。
但是从17岁起,韩寒就打定主意,这个「」,他要自己来填。
17岁高一那一年,他以《杯中窥人》一文拿下中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是他的数学老师却说,看他的作文就觉得恶心,因为他不是全才,数理科目总是不及格,而且留级两次。
韩寒很早就对教育制度为学生填下的「」答案,充满了各种质疑:学数学真能训练逻辑思考吗?这辈子学不会三角函数就注定失败了吗?为什么上课不能喝水?谁说回答问题一定得站起来?
教育制度给予学生的「真理」,他很早就透视其中的矛盾了。当学校告诉学生,把每个科目都学好,将来才会有未来,他却认为,如果将来志趣不在制造出一枚导弹的话,那么数学只要学到初二即可,理化只要学1年就好。看透了教育制度的矛盾后,他自动退学,因为要拿回「」的发球权,自己来掌控。
这个在师长眼中的「朽木」学生,被预期将来会是社会的「废材」,他却在退学之后,自信地为他的未来填上「」,他填上的是「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
于是,17岁的他,带着「」从上海到北京闯荡,1年后,出版了长达10万字的校园小说《三重门》,把一个青春年少的学生,面对家庭的期待、学校的压力与社会的未来这三重门,以青春的苦闷,用幽默方式,引起校园无数青春学子的热烈回响,销售量达200万册。
然而,韩寒的脚步并没有因成名已早而伫足,他继续带着「」,就像一部刚冲出去的跑车,一路冲向前,也开始学习如何驾驭这个「」。
更多文章请上30杂志网
►►►更多「30杂志」好看内容都在《ETtoday新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