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拖垮建商 业者吁信用管制退场

台北市不动产开发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胜宏建议,信用管制措施应做出调整,提高贷款成数,避免中、小建商面临资金断链风险。(本报资料照片)

政府打房力道强劲,影响产业发展,对此台北市不动产开发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胜宏表示,央行信用管制措施应做出调整,提高贷款成数,让资金妥善流动,避免中、小建商面临资金断链风险,进而影响民生。

陈胜宏分析,央行自2020年起一连推出5波信用管制措施,甚至政府会突然限缩房贷成数,造成购屋者签约后,出现自备款资金缺口,导致交屋纠纷。

他说,除了房贷成数的影响,建筑业正面临历年罕见的工料双缺、飙涨的困境,工程成本及工期难以掌握,再遭逢央行限制土融最多贷5成及限期18个月动工等规定,形成双面夹杀,建商经营陷危机。

另外,陈胜宏指出,根据全国住宅价格季指数统计,六都住宅价格指数除新北市增加2成、台北市增加1成外,其他4都经增加3成以上。以双北以外地区为例,4000万住宅认定为高价住宅,而限制一般民众只能贷款4成,这种10年前所定标准,已不合时宜,且严重影响民众购屋权益与产业发展。

「信用管制措施应退场!房地产若恶化,政府事后救济将花费更多的资源、资金。」他提及,目前房市已趋于平稳,央行融资管制应滚动式检讨调整。因此,他建议,首先应松绑土地融资额度,再取消「18个月内动工兴建」限制,最后提高「高价住宅」认定金额及4成贷款上限。

然而,政府为了打炒房,不断祭出各种措施。陈胜宏说,包含央行2020年底已实施5波选择性信用管制,财政部祭出「房地合一税2.0」、内政部「实价登录2.0」及「平均地权条例」修正案,加上19日三读通过的「囤房税2.0」,各种措施手段过激,已经严重影响产业正常经营。

以囤房税2.0为例,陈胜宏说,起造人兴建的待售余屋,是存货不是囤房,一领到使用执照就要课征2至3.6%的囤房差别税率,等于直接与囤房划上等号,相当不合理;政策造成税额成本增加,最终将转嫁到购屋民众身上,想要降低房价,犹如提油救火。

此外,他说,平均地权条例2.0的修法,期望建商先建后售,但囤房税的修法却对先建后售者施加惩罚,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建筑业不知应如何配合;当「投资客」已被抽离市场后,建议政府应该停止打房措施,避免民众与产业界处于不确定的交易风险当中,也减少对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