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黄健庭抛「得不到祝福宁可退出」 国民党火速回应了
国民党籍台东县前县长黄健庭被提名为监察院副院长的消息一出,引发政坛蓝绿批评,国民党19日上午立刻做出停权处分。针对外界质疑背叛国民党又官司缠身,黄健庭19日下表示,如果提名案不能得到党的祝福,他宁可退出,等于把球丢给国民党。对此,国民党也火速回应指出,执政党不应以监院副院长职务绑架国家发展,黄健庭也应先主动告知党中央行使停权,再接受提名。
黄健庭被总统蔡英文提名为监察院长后,不但遭到国民党抨击,也因为黄健庭日前身陷多件弊案,民进党上下也对黄健庭不满。民进党副秘书长林飞帆18日就在脸书表达「不赞成」,盼高层三思,甚至有绿委扬言要在投票时抵制。
国民党表示,执政党如果为了国家发展,寻求朝野合作,国民党给予肯定。国民党愿意与民进党,一起坐下来就两岸、外交、内政及国家发展合作全面协商,而非以监院副院长职务绑架国家发展。
国民党指出,前台东县长黄健庭未在事前告知征询党部,个人就先接受提名,这是黄前县长个人的决定,而非政党合作的结果。所以国民党没有祝福与否的问题,会依照党章制度处理。监察院本来应该超越党派,黄前县长以及其他被提名人,都应该主动退出政党运作后再接受提名。
国民党强调,人事审查尊重党团依职权审查。黄健庭是否能够适任监察院副院长职务,需要经过立法院多数委员同意,黄健庭应该先思考是否能够得到民进党的支持,而不是国民党的祝福。
另外,国民党指出,蔡英文提出的这份监委名单,充满酬庸、政治考量等色彩,完全不符合人民对监察院扮演「监督政府」的期待,提名为院长的陈菊,甚至仍有案在监院调查中。蔡英文意欲借由名单争议转移陈菊本身争议的企图,昭然若揭,国民党不随之起舞,会全力在立法院审查和投票时,扮演监督角色。同时也呼吁执政党勿再当投票部队。
至于黄健庭部分,他在19日下午3时30分也于立法院召开记者会表示,自己是国民党的终身党员,永远是蓝营的一份子,至于担任中华民国的监察委员,是否要先停止党权,绝对尊重党纪的处里。他之所以接受提名,是希望台湾的社会可以更和谐,盼政党和解,过去的历练可继续为国家所用。若不能达成这样的目的,就失去意义了,因此提名案不能得到国民党的祝福,他宁可退出。
黄健庭从台东县长卸任后,不仅曾是鸿海创办人郭台铭的副手人选,更被视为国民党中生代的明日之星,罢韩案后高雄市长补选,党中央一度把他列入最优先考量人选。
【黄健庭声明全文】
有关被提名监察院副院长一事,健庭在此感谢媒体先进及各界的关心和指教,并说明如下:一,这次被提名,我非常意外,谢谢总统的肯定,我决定接受因为: 1,这是一个超越党派,可以独立行使职权,为国家社会做事的职务。 2,以我过去22年民意代表和行政首长的历练,我相信我可以扮演人民和公务体系之间最好的桥梁,不只是监督,还要帮助公务员「勇敢做对的事」。二,事前我亲自向江启臣主席面报此事,他了解监察院是一个「超越党派,独立运作」的机关,监察委员向来是由各党派推荐组成,是为国家效力,不是为政党。之前,马英九总统也曾提名多位绿营人士出任监察委员。
我特别跟主席强调:健庭是国民党的终身党员,永远是蓝营的一份子,至于担任中华民国的监察委员,是否要先停止党权,健庭绝对尊重党纪的处里。三,关于我仍在上述的司法案件,简单陈述如下:1.这个案子延宕了十几年,我承受了很大的冤屈。任内的决尽管贪污的部分,每一审,法院都判决无罪,事实证明我本没有贪污。但遗憾的是,二审法院仍以违反商业会计法,判我5个月,虽然可以易科罚金,但我不接受,商业会计跟我立委职务毫无关系,所以我选择上诉到底,为的是要争取完全的清白。我有信心,司法最终会还我公道。2.我相信府方对这案子必定做了相当程度的了解,才会提名我,谢谢他们信任我的品格操守。3.我认为这个官司是上帝给我的试炼,让我亲身体会遭遇不公平对待的委屈和无奈,将来在面对人民陈情案件时,我会有更多的同理心来了解和处理。四,关于美丽湾的争议,长期以来存在许多立场和误解。我简单说明如下:1,美丽湾是一个BOT案,2004签约,动工,2009我上任时,美丽湾已是既成事实,我必须承担,依法行政来解决问题。监察院纠正的部分都是针对开发前的作为,并非我任内的决策。2,在环境保护上,我们要求美丽湾做到零排放,而每年环保署针对海岸沙滩水质检测评鉴,衫原海水浴场都是优良。3,地方人士和莉桐部落绝大多数都是支持美丽湾营运。他们非常失望美丽湾无法继续。4,法院认定环评无效的理由是程序理由与环境保护无关,不能就此论断美丽湾是违法开发。5,美丽湾的仲裁结果随时可能出炉,我过去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避免县政府将承受极大的财政损害,政府和地方双输。五,最后我要表达,如果我的提名案不能得到国民党的祝福,那么我宁可退出。因为我之所以接受提名,是希望台湾的社会可以更和谐,我过去的历练可以继续为国家所用。若不能达成这样的目的,就失去意义了。
▲黄健庭将于立法院召开记者会,说明监察院副院长提名争议。(图/记者屠惠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