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咆哮的多彩年代ART DECO─席卷历史的装饰旋风

【撰文:张素雯 摄影:©George Hammerstein、©Jon Arnold 图片提供:Corbis 本文出自La Vie杂志第113期】

爵士大乐团的夜夜笙歌为序曲,揉合欲望与梦幻飘渺的浪漫故事为背景,但这个舞台主角并非是神秘的盖兹比,而是更为迷媚动人的Art Deco设计,它以眩目华贵的身姿见证了1920年代的尘世繁华,并留下一整个世纪的风韵与暗香。

在今日,我们已习惯居住在摩天高楼里,开车上班、搭高速铁路与飞机旅行。但想像在一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才刚刚脱离泥巴地面与马车,当工业化的浪潮席卷世界,新技术的发展大量复制的生产模式,刺激了经济的爆炸成长与市场蓬勃,这突如其来的文明大跳跃该是如何地震撼人心。

随之而来的新型态生活刺激了大众的消费欲望,电话、家电产品、广告成为生活中无法取代的存在,广播、唱片、爵士乐、电影歌舞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社交娱乐,在种种崭新生活方式的影响下,更让现代女性突破传统束缚,以自信的新面貌─短发、裤装、齐膝短裙出现,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

同时,旅游的方便更激起众人对于新世界的好奇,像是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便是1920年代的重要新闻,庞贝与马雅遗址也都陆续有新的发现,并对20世纪的艺术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20至30年,在这一个疯狂咆哮、人心狂呼猛进的十年,无怪乎被称为「咆哮的二〇年代」(Roaring Twenties)。

融合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法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的形成便是有迹可寻的。Art Deco首先出现在法国,它可以说是法国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的反动。

和强调中世纪、哥德式、自然风格的新艺术风格不同,Art Deco主张机械性、几何的美感,在材质运用上受到同时期发展的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并且互相产生关连,同时也受到包括立体派、结构主义、未来派等的影响,1925年的「装饰艺术博览会」可以说是法国Art Deco的总体呈现。

法国的家具从巴洛克时代开始,便以极尽繁琐与奢华的工艺著称。

主要是服务上层阶级的Art Deco,沿袭了法国的设计工艺传统,尤其体现在豪华奢侈品诸如珠宝、家具的设计之上,但它又同时积极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将单纯的现代形式融进贵重高级的材料中,诸如紫檀木、皮革、丝绸、青铜象牙漆艺,目的当然是为了彰显富贵与华丽的气势。

而在技术上也有许多运用传统细木镶嵌的工艺手法,将不同颜色、纹理的木材拼贴成现代风格的式样,也受东方工艺影响,如漆器就被大量采用在家具与器物设计上。

活跃于巴黎的爱尔兰女性家具设计师Eileen Gray就是Art Deco家具设计代表,她早期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建筑师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启发,其后迁往巴黎跟随日本漆艺匠师菅原精造(Seizo Sugawara)学习制作漆器,也与现代主义建筑师柯比意(Le Corbusier)私交甚笃,因而她的风格混有Art Deco与现代主义。

在她为Suzanne Talbot打造的室内设计中,运用大量的钢管结构家具与野生动物皮革,便是兼融两者特色,其中名为「Dragons」的扶手椅后来被时装设计大师圣罗兰所收藏,并在他过世后2009年的收藏专拍中,创下设计家具的高价记录。

法国的Art Deco同样也表现在包括陶瓷玻璃与漆器等工艺上,代表艺术家像是玻璃工艺家René Lalique与漆器工艺家Jean Dunand、金属工艺家Edgar Brandt。

Lalique的玻璃工艺深受东方美学与新艺术风格的影响,设计包含香水瓶、花瓶、灯具与玻璃装饰品,使用许多女性人体、头像、动物造型元素,并且运用喷砂或抛光来制造出不同的光影与氛围效果。

而漆器工艺的设计师Jean Dunand,则在室内装饰上也运用了来自东方的艺术,包括屏风、门、壁板与家具构建,表面的精细彩绘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另外,金属也是Art Deco的重要应用材质,除了细致的表面处理之外,这些金属装饰物品常常也镶嵌了陶瓷、珐瑯、象牙、玻璃、宝石等,而更显华丽。如设计师Edgar Brandt就使用青铜与铸铁来设计灯具,风格型态受到埃及艺术的影响。

时装配件首饰,也是法国Art Deco不能忽略的重要设计成就。

法国在1905年前后出现了现代服装设计,服装设计师Paul Poiret与Coco Chanel将西方女性自束胸衣解放出来,开创了现代女性的自由穿着新世代。

随着新服饰多元面貌的出现与日益增加的社交活动,首饰的样式与设计也更加精采多样,像是男性使用的领带夹袖扣与腰带,女性的头饰、项链、手镯、胸针、耳环与戒指等,这些配件大量引用Art Deco的风格元素,包括古埃及图腾与几何造型,也让这项精致的工艺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新潮面貌。

Art Deco在平面艺术与设计方面的表现,常以上流社会歌舞升平的场景作为画面主题,风格上也具有机械性线条与充满埃及原始色彩的特色。

此时代表艺术家包括才貌兼具的女性画家Tamara de Lempicka,其女体画作和立体派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皮肤上的光线对比散发出金属光泽,但她棱角分明的线条与色块却更显柔软与华丽,十分具都会感。

受到Lempicka的画风影响而形成的波尔多派,代表画家Jean Dupas的人物造型更为夸张,他也为《VOGUE》与《Harper's Bazaar》绘制封面,非常受到大众的欢迎。

伴随着商品的流通与广告媒体的普及,尤其是时尚出版物的增加,如Dupas一样许多艺术家也转往商业领域发展,在专业的构图与色彩训练之下,让这些宣传品有近乎纯艺术的极高水准。

像是俄国画家Adolphe Mouron Cassandre为法国铁路设计的海报「北线快车」,构图大胆充满紧张感,而Charles Gesmar为巴黎赌场设计的系列海报,包括当时著名演员Mistinguette的海报,都是属于装饰艺术的经典作品。

以建筑为中心美国Art Deco

欧洲的「黄金二〇年代」(Golden Twenties)相比,美洲大陆的「咆哮的二〇年代」所迸发出的文化能量更是惊人。

西方文明的舞台正式从欧陆转移到美洲新大陆,美国士兵也自欧洲前线带回了欧洲文化的精华,世纪初的移民潮更在美国这块土地上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与型态。

纽约作为新大陆的迎宾站台,也是它最为戏剧化的十年,宛若一夕蜕变的美丽佳人,丰姿绰约地展现了新时代与新世界的样貌

虽然当时巴黎仍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中心,但是在纽约却也自己开展出了另一种新的艺术样貌─以大众为基础的表演艺术形式,如音乐剧、歌舞与爵士,在西岸好莱坞也积极地拓展电影产业。

这些大众艺术仿似城市的养分,是这座汲汲于利益的资本大城在夜幕低垂之后,获得慰藉的来源,也正是纽约Art Deco的养成背景。

和巴黎以家具、家饰与奢侈品发展出的Art Deco风潮不同,纽约的Art Deco以建筑为中心而发展,家具、家饰与艺术也依附在建筑下而产生。

19世纪末纽约为增加更多商业用面积,而开始大量兴建摩天大楼,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重心从欧洲移转至美国,更带来了摩天大楼兴建的高峰,甚至在西岸的好莱坞也因电影院设计而自行发展出了「加州式Art Deco」。

Art Deco建筑几乎已经成为纽约天际线的代表,也成为了纽约这个大都会的象征,诸如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与洛克斐勒大厦。

这些高楼建筑在沿袭罗马与希腊的建筑风格之外,一样具有法国Art Deco的特色:装饰性、埃及图腾、几何、机械性元素,并加入了美洲的马雅与印第安文化特色,以及在纽约盛行的爵士音乐风格,这些特征大多出现在建筑的塔楼顶上、后缩墙(setbacks)边缘或是一楼基座的柱墙与大门边饰上,以石刻、砖雕或是金属浮雕的方式呈现。

而室内设计则通常会有极度挑高的大厅,加上华丽眩目的大型吊灯或座钟、马赛克镶嵌地板,墙面则装饰大型壁画或浮雕,并精心点缀以精致的工艺品,尤以金属装饰最为常见。

装饰艺术风格的热潮虽集中于1920∼1930年间的十年,但它的影响却广遍全世界,除了欧陆与美国之外,在英国、甚至中国上海都可见到Art Deco建筑。

而影响的层面除了建筑与家具、家饰与织品之外,在当时开始普遍的汽车、家电、收音机、产品包装,也可以看到它的多采样貌,直至今日仍可看到它的深远影响。

Art Deco之所以拥有如此所向披靡的魅力,是由于它为现代主义的工业化与坚硬形式开了一扇柔软、而具有人文色彩的可能性,将机械工业化的模组生产与传统工艺,做了一个折衷而和谐的结合,即使它最初是为了服务华贵阶级而生,却同时为整座城市添加了华美的质感与大器的风景。

【完整内容请见 2013年09月号】

◎更多最新美学生活快讯请至 la vie设计美学家la vie设计美学站 粉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