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设计奖的蝴蝶效应──What iF after reddot?

树德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系毕业设计展形象海报「视方舟」,获得红点奖肯定。作品薛牧怀庄则言张景雯、杨秉茹、陈政仰、郑汉历、刘观伟七位同学联合创作

【撰文:方叙洁 图片提供:台湾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陈彦廷、陈泳勋、赖佳韦、iF国际论坛设计有限公司 本文出自La Vie杂志第113期】

七月底,德国海港大城汉堡的海事博物馆周遭洋溢着一股热烈欢乐的气氛,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设计师正为了即将获颁的iF概念设计奖(iF Concept Design Award)齐聚在大厅里。

今年的参奖件数突破历年纪录,最优秀的前100件作品,其中24件是来自台湾学生,而更有4件作品高居此次竞赛全球排名前十强。台湾成为得奖常胜军已不是新闻,重点是,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

近年来,几乎每届国际设计奖揭晓时,各大台湾媒体版面都可以看见屡屡获奖的好消息。根据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统计,在德国iF、红点、日本Good Design、美国IDEA四大国际设计奖项中,2003年台湾仅获16个奖项,但截至2012年四月,已经累积高达1,565件获奖作品。

单就得奖数字看来,台湾过去十年之间得奖的累积数字的确非常惊人。而这股参赛得奖的风潮,不只业界学校的表现也相当出色。在2013 iF全球大学排名榜上台湾的大学就占了四所,而在红点设计奖亚太区大学排名上台湾的大学更占了六所之多。

然而,面对这样耀眼的得奖数字时,更令人好奇的是,设计得奖数字是否就代表了设计力的提升?在得奖光芒的背后,这些设计得奖能量的下一步又在哪里?

▲获得红点奖的「蛹抱」绘本,以关心濒临绝种的蝴蝶为主题。由树德科技大学视觉传达系邱柏皓、赖伟铭、赵骏逸、白谨祯、蔡旻娟、马逸君、林嘉晏、林湘敏等八位同学共同创作。

幕后推手:学风政府高额奖金

台湾设计系所学生在国际设计竞赛上的表现亮眼,其中国立台湾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台科大)名列2013年iF及红点设计全球大学排行榜双料冠军的成绩,更是备受瞩目。

台科大工商业设计系主任兼所长王韦尧教授表示:「台科大第一次获得国际设计奖项的经验是在2005年,那时候硕一学生全明远的动画短片【立体悲剧】入选知名『ACM SIGGRAPH』国际动画展,还打败了乔治卢卡斯〈星际大战三部曲〉获得观众票选第一名。」

从那之后,参赛与获奖学生数的逐渐增加,学生之间对于获奖成就感的向往也逐渐被带动起来,目前就读台科大设计研究所、曾获得iF设计概念奖全球前100以及红点设计概念奖的陈泳勋就坦言:「当初进到学校看到那么多学长姐一直得奖,自己就会觉得是不是该去报名得个奖才对。」

身在设计业界,奇想创造执行长谢荣雅一直以来也观察台湾参与国际设计奖的趋势:「初期是学生自发性的,然后被学校、教育部看见成绩,大家开始有某些想像,所以就形成了某些鼓励的机制,这都是后来的事情。」

除了各设计院校的学风之外,学生对于参与国际设计竞赛的积极度跃升的原因,也与2002年起政府开始大力提倡的「文化创意产业」极为相关。

在文创相关的政策中,一项名为「设计战国策」的奖励计划就扮演着关键角色,2007年度实行时,奖励办法中发给第一等艺术与设计类国际竞赛全场大奖的金额就高达每件150万!尽管近年来已逐渐减至40万,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项相当有力的诱因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刚结束到日本设计名校筑波大学8个月交换学生课程的陈泳勋也观察到:「和日本学生聊起时,他们会觉得得国际设计奖很好,但有点意外地发现他们并不像台湾学生这么在意参与国际设计奖比赛。」

树德科技大学今年在iF设计奖全球大学排行获得第十名佳绩,但针对台湾屡屡获奖的表现,树德科技大学设计学院翁英惠院长也坦言:「其实参与国际级设计奖项的国家,本来就比较多是开发中国家,所以才需要这样的认证。设计奖得奖数多,只是一个软实力初步萌芽的阶段。」

脱节的产官学 不曾存在的设计舞台

◄台科大学生许敬安入选iF设计概念奖前100作品「扣扣拉拉」,训练小朋友独立处理好扣扣子等生活小技能。

关于台湾近十年来在国际设计奖项上累积的得奖数字,在一片赞美声之外,谢荣雅也观察到:「这一两年来开始出现一些争议:像是得奖到底有没有用?得奖之后没有做出产品,那么设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在〈2012年文化创意产业报告〉中提到「我国近年来培养出许多国际重要设计奖项的得主,这些设计能量尚待与产业的连结,创造出未来的产值」,也点出了这样的困境

针对所谓「设计能量」的说法,王韦尧教授先就学生得奖的设计概念被期待商品化的议题明快地分析:「多数学生参加得的奖都是『概念奖』,而概念奖得奖作品中有的就是从未看过的创意,只要理解所谓『从未看过』就可以理解距离商品化有多远。」

她也同时指出,期待将学生得奖的设计概念与企业做连结并非全然不可,只是,这又牵涉到另一个涉及层面更大的问题:「台湾的设计有产业吗?」

一直以来,台湾仍旧处在不需要设计的代工(OED)阶段,即使近几年企业力图转型,但是说得出名称来的知名品牌有限,谢荣雅表示:「台湾对于『自我主张』和建立品牌缺乏自信。」

对于台湾设计产业有着一定熟悉度的红点设计奖创办人暨执行长Peter Zec也一针见血地指出:「设计师的作品仍然需要企业主买单支持,设计师无法单独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师只能和企业一样好』!」

换句话说,企业必须提升让设计师发挥的空间与机会,否则设计师空有的优秀能力,仍旧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台湾产业升级状态不佳,连带影响学校培养出的设计人才就业情况,王韦尧教授无奈地说:「产业跟人才是脱节的,我们教育培养出那么多人才,可是台湾却没有舞台。」

另一方面,设计相关科系学生数量过多,而业界所需的人力数量又远低于毕业生

谢荣雅举例:「学工业设计进产业很惨烈,选项不多,能够数出来的品牌像是BenQ、acer、HTC、捷安特、美利达这一些而已,怎么容纳得下每年5,000位工业设计系毕业生?」若要打破这样的现况,Peter Zec也鼓励台湾企业「要想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着眼在整个大趋势环境」。

除此之外,台湾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很多企业或设计公司中的设计职务人力精简,一位设计师需要包办完成设计的各个环节

王韦尧教授指出:「有些得过奖的学生容易过度自信,觉得得奖就是一切价值,但现在开始有业界评价觉得他们未必那么好用。」经历了这几年得奖光环的炫目,越来越多企业又回归到着重学生的态度表现、持续力。

创意的发想、设计的实践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台湾中小企业面对转型升级或品牌草创也是同样情况,这也是年轻设计师在期待发挥设计能力的同时,必须务实考量到的一点。当设计人才与中小企业发展努力找出合力前进的平衡点,接下来设计产业尚待的就是政府临门一脚的助力

邻国积极发展 政府的关键助力

◄台科大工商业设计所陈泳勋获得iF设计概念奖的作品「自由风格落地灯」,只有支架,没有灯罩,随时都可自由改变落地灯外观。

政府,居于产业与学界两端之间,往往被期待以更宏观的角度积极扮演双方合作桥梁、甚或是带动者。

对于政府的角色,以往谢荣雅认为应该让市场自由竞争,政府介入越少越好,「但我这几年有不同看法,因为受到邻近国家的影响,中国、泰国、韩国,他们政府用的力道很大,尤其是中国为了吸纳人才投注大量资金。」

「我们相对居于劣势,政府必定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就像政府早期在辅助让工业起飞时的大力协助。」

「但是,以目前我对设计产业的观察,政府并没有用上像以前那样的力道。我认为政府不是没有心,而是不得要领、不懂得怎么用对力。」

对于政府目前扮演的角色,翁英惠院长认为:「政府对于奖励学生或学校的部份已经有做出成果。但我认为在辅导企业升级这块还有很可以努力的空间。比如说补助中小企业聘请设计专业人才等可能的措施。」创造企业转型升级的尝试机会、设计人才也有所发挥,都是可以研拟的双赢策略。王韦尧教授也表示:「企业应该要更主动和学界合作」,但在目前台湾企业环境有困难的状态下,政府资源的协助仍然非常关键,她进一步提出建议「有没有可能政府也给企业一个战国策的奖励计划呢?用抵税或是其他合适方式。或许会是一个诱因,让企业愿意与设计院校成立长期合作的创意中心。」

产业、学界先动起来

在政府相关辅助措施还无法真正到位之前,近年来学界及产业已经自己动起来,希望能逐步扭转环境,做出改变,并从最基本、且也是行之有年的方式─邀请业界人士到学校兼课─作为起点。

王韦尧教授表示:「国外设计院校的趋势是留在学校的专任老师会稍微偏行政,而教设计的老师则主要会是业界有经验的兼任老师。」

而关于学生得奖作品与企业量产化的问题,谢荣雅表示:「就我所知学生得奖是有被看见的,也有国外厂商主动联系,但是多数情况下缺乏的是洽谈合作的机制,包括谈授权、代理或卖断,都要有经验专业才能执行。」

学界也观察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例如今年获得红点最佳奖(Best of the best)、以及2013 iF全球百大作品的「保育折学」,就已透过树德设计大学的横山创意基地视觉工坊与厂商媒合,协助学生进行后续授权及出版事宜。

观察到近几年国际设计奖项后续无力的现象后,谢荣雅决定积极打造GAIA线上平台的计划。

八月中旬甫开放上线的GAIA平台,就是希望能借由提供的智财保护、分类及评价系统建立起让独立设计师能发表作品、同时企业可以主动搜寻能够继续研发制造的好概念,达到既是媒合平台,也能进一步提供经纪协助的目标。

迈向国际 有舞台才有效应

在台湾缺乏舞台的现状下,许多获得国际设计奖项的人才开始积极寻找其他出路。翁英惠院长指出:「已经有越来越多设计人才选择踏出台湾,往中国或是其他国家发展。」迈向国际,已逐渐成为一个持续发酵中的热门选项。

对于台湾设计人才的未来就业场域,身兼台科大「台湾创意母体」执行长的王韦尧教授表示:「台湾创意母体再努力的下一步,就是要以此为平台跟国际企业做link,因为只有link国际的企业,学生才能有国际的舞台。」

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八月中才刚与和硕公司共同举办的「全球设计思潮研习营」,在王韦尧眼中研习营不是执行完毕就结束的短期专案,而是借由邀请在国外产业及学界都有影响的人士参与建立起连结,「我们着眼的是长期目标──可以让学生进到国际企业工作的舞台,也就是从intern的实习机会开始。」

当台湾设计人才已羽翼渐丰,但产业升级、政府相关配套、产学合作关系、国际交流平台等相关领域都仍需改变与建立,各环节之间的桥梁也同样极待整合。能够创造舞台的地方,才会是台湾设计人才翱翔展翅、释放蝴蝶效应的所在。

【完整内容请见 2013年09月号】

◎更多最新美学生活快讯请至 la vie设计美学家la vie设计美学站 粉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