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Vie/IBA Hamburg的7年城市再生计划

▲鸟瞰Georgswerder能源山丘,原来是恶臭冲天的垃圾掩埋场,现在不仅是发电厂,更是一片葱绿公园

【撰文:彭永翔 摄影:彭永翔 图片提供: IBA Hamburg GmbH 本文出自La Vie杂志第113期】

一个城市的改变不仅仅透过硬体建筑,更需透过软体活动雕塑人心及文化

IBA Hamburg从2007年开始,以多种族混合的大都会(Cosmopolis)、重新打造郊区魅力(Metrozones),及回应城市与气候(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三个议题,借由建筑的实践及举办一连串的活动,让住民参与其中,并改变所身处的环境与城市。

在1962年时,德国汉堡南部的威廉斯堡(Wilhelmsburg)因为一场大洪水夺去了300条宝贵生命,12,000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从此这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持续地被忽略。

所有人民不愿看见的,都被丢弃在这里,这里成为垃圾掩埋场、高电压电线穿过于此,没有人愿意住进这片荒境,威廉斯堡成为汉堡的问题区域

建筑师Richard Rogers曾谈及设计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城市绝非偶然发生,而是经过打造而来。若能妥善设计与管理,城市就能产生文明。」

「如果忽视,很快就会丧失活力。如果城市破败,就会变得野蛮。」而易北河流域在长期缺乏妥善管理与设计下,逐渐退居于城市的阴暗地带。

由下而上的在地觉醒

而在10多年前,一切开始有了转机,力量不是源自于官方,而是由下而上来自于威廉斯堡的当地住民。

100多位居民与官方共同于2002年提出一份白皮书,他们在白皮书中呐喊着,我们要有更好的学校、需要更美好的住宅、净化深受污染的区域,这座易北河流经、欧洲最大的河岸岛屿,值得受到珍爱。

2006年,汉堡市政府决定与IBA(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国际建筑展)合作,并投资1亿欧元成立IBA Hamburg(为汉堡市政府官方控股的公司,但经营则完全交由IBA团队),从2007年至2013年,由其主导未来易北河流域威廉斯堡、Veddel及Harburg Upriver Port 35平方公里的区域再生。

1902年成立的IBA,拥有将近100多年历史,虽名为国际建筑展,但实际上却是以整座城市为文本,进行各项城市的再生计划

透过建筑、设计、艺术、教育、文化,跨领域的多方合作,将设计做为一种解决方式(solution),以社会设计的实践态度改变一座城市。

自1989年起长达10年的鲁尔区改造计划,即是最成功的经典案例(注1)。

IBA Hamburg经历完整的田野调查后,决定以三大方向「Cities and Climate Change」、「Cosmopolis」及「Metrozones」,形塑未来城市风景。

2050年下一个零碳社区

现在,我们在Georgswerder能源山丘(Georgswerder Energy Hill)上大口吸着鲜绿空气,站在高处鸟瞰着易北河。

但在30年前,脚下的这片土地却是汉堡史上最大环保丑闻案发生地。

▲Georgswerder Energy Hill原是垃圾掩埋场,因为戴奥辛的外泄,成为汉堡史上最大环保丑闻案发生地。经过汉堡市与IBA Hamburg的努力下,这里不仅成为再生能源发电厂,更是怡人的美丽公园。

二次世界大战至1979年,这里就一直作为垃圾掩埋场,大量毒素存于土壤中,不断增生的癌细胞于1983年终于爆发,官方证实剧毒戴奥辛正不断地渗入地下水中,更满爆着因为垃圾分解而不断产生的甲皖,经过多年努力,戴奥辛以多层保护被封印于土壤中,甲皖也终以科技转化为能源。

2007年IBA Hamburg接手后,于山丘南面设置了10,000平方公尺的太阳能板,以风力与太阳能就近提供周围4,000住家能源需求,超过Georgswerder地区所需。

并邀请景观设计师设计了环形天桥,让废弃垃圾场不仅是能源发电厂,更是大众亲近的葱绿公园。

另一座拥有70年历史、高达42公尺的防空洞,不是美术馆、文创园区,而成为一座再生能源发电厂与俯瞰威廉斯堡的景观咖啡店空间的再利用有了另一新解。

▲70年前原来是一座防空洞,战争平息后废弃多年,闲置空间该如何利用?IBA Hamburg将其变成一座再生能源发电厂及景观咖啡店。

「我们希望在未来,在地的再生能源发电厂能提供易北河流域的岛屿发电,降低能源运输距离,提高能源效率。」

IBA Hamburg总监Uli Hellweg点出了在「城市与气候变迁」的重要目标,期望于2050年时易北河一带的住民将完全使用在地的再生能源,成为零碳社区。

未来建筑进行式

▲走上Energy Bucker的景观咖啡店,可以瞭望一整个威廉斯堡。

台湾的高房价议题也存在于汉堡。台湾试图以税制改变房市却徒劳无功,IBA Hamburg则务实地从建筑切入,邀请德国在地建筑师就房价、能源及住宅的可变动性找出解决方案并实际建成。

Adjaye Associates以预铸单元住宅解决;来自科隆的BeL Sozietät für Architektur则以「自建」为切入点,希望突破预铸的集体性,以自建降低成本,同时又能彰显个人风格

住宅兴建分为两阶段,建筑师将主结构完成后,外墙与内部格局皆由住民自行设计,只要依照说明书即可搭建,可降低约15%的房价。

在能源议题中,SPLITTERWERK让藻类成为建筑立面,玻璃管中的藻类光合作用后产生能量,提供屋内所需电源,同时具有调节阳光的效果,被动性地减少能量消耗

以建筑与活动使多元文化交融

在这片土地上,来自将近100个国家的住民居住于此,借由兴建学校、语言及运动中心等,让不同文化更加靠近,吸引人们再度回居。

不只透过硬体的建筑,IBA Hamburg更透过各类软体的社区营造活动,让这里再度活络。由汉堡大学主导的University of Neighbourhoods,将废弃的健康中心变身为充满艺术活力的艺术工作室,带领艺术团队的Benjamin Becker笑着说:「我们没有预算、没有策略。」

▲由KENNEDY & VIOLICH ARCHITECTURE所设计的软住宅(soft house),如布料般柔软的薄膜,不仅可以吸收光能发电,还能随着阳光方向自动调节,如同向日葵一般。

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形下,汉堡大学的学生与当地小朋友合作,以废材打造一件件大型的装置艺术,参天高的树屋成为当地游乐场,使用频率比邻近的休憩设施还高,民众参与式的创作,拉近了人际间的距离。

谈及此次易北河流域的计划时,Uli Hellweg提到:「我们希望逐步小心地去改变这个结构,而不是破坏这个结构。」无论城市在资本机器下如何地快速发展,城市是人的集合这件事始终不变。

接受La Vie专访时,他曾谈到在规划易北河流域未来蓝图时,无数次与当地住民沟通,因为民众必需参与在城市规划中。

所有的公听会不仅程序上必备,大众是否了解公听会的意义、于公听会中发表的意见是否获得正视、在涉入财产权争议时,更不能以多数暴力解决,是近来发生无数争议的台湾必须正视的重要议题。

注1:相关报导可见La Vie杂志第89期。德国鲁尔区原来是天际被浓浓黑烟占领的煤矿场区,踏入20世纪末期,一切停止营运。

但自1989年IBA主导鲁尔区的城市再生计划后,废弃厂区成为博物馆、潜水练习处、攀岩场。在煤矿关税联盟,更可以一次看见Rem Koolhaas、Norman Foster及妹岛和世的作品,并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完整内容请见 2013年09月号】

◎更多最新美学生活快讯请至la vie设计美学家la vie设计美学站 粉丝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