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策略观点看AI 找出未来更多可能性
▲ 黄仁勋6月2日在台大的演讲中,直接用一张图让全世界明白,台湾在AI产业中正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图/记者杨络悬摄)
● 张家羽/地方政府机关人员
辉达执行长黄仁勋上月访台,热潮席卷国内各大产业界、学术界,AI(人工智慧)议题可谓是方兴未艾。虽说AI产业及技术应用,未来可能是全球的重点趋势,却也让人思考未来产业的人才培育走向,到底是迎合当前的议题风潮,还是运用蓝海策略开拓新领域?颇耐人寻味。
碰巧,今日开车上班,笔者与太太在车内共同讨论类似议题,「假如孩子想要去念『AI无人机』的相关科系,你有什么想法?」太太问道;笔者回答,「看他的兴趣、意愿,但如果只是要顺应趋势或考量未来发展性的话,我持保留看法。」
笔者进一步说明,AI的原理,应该是将人类的认知、感知,以大数据方式建构一道常态模组,来演算、模仿与协助人类进行工作、决策,也就是说,AI是要复制过往人类常态性的行为、判断或数据,来节省人类操作机器及设备的精神与时间,那为何要许多学生(人力)去从事或学习操作AI呢?
▲ AI是要复制过往人类常态性的行为、判断或数据,来节省人类操作机器及设备的精神与时间。(图/路透)
简言之,AI就像单人运用科技模式来操作多项(或远端)机器,因此笔者以未来发展性作为思考立基点,认为与其从事或学习操作AI,倒不如思考当前AI尚未能胜任的工作,应该才是未来发展的契机,因为人类的「创意」、「发想」,势必走在人工智慧之前,例如:行销、文创、艺术(含影视剧本发想),甚至是美食,此般着重人类创新感知的领域,绝对是电脑科技无法预先演算的,这也是以前某手机品牌主打的理念──「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未来全球AI技术绝对是与时俱进,因此上述的领域,人工智慧也一定会随着时代填补发展缝隙,但人类的思考依旧是主流,许多感知、认知、发想或人为裁量,科技始终无法取代,因此秉持蓝海策略的思考模式,找寻AI无法做到的?AI能怎么应用?AI能与什么结合?或许比单纯研究如何操作AI(或将AI技术使用在单一领域)来的有价值。
是以,这也归纳出许多莘莘学子,选择学习取向时容易出现的盲点,往往对于很夯、发烧的议题,容易产生吸引力,但对于思考面向必须更为宏观,笔者乐见对于AI领域具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在投入AI学习历程时,能结合创意或主观发想激荡出更多的未知火花,而非一味迎合时事,限缩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