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坐等器捐觀念進步? 醫促政府做更多

疫情后器官捐赠人数大幅下降,等待器捐人数则不断上升。本报资料照片

一场百年大疫让我国器官劝募件数开倒车,台湾受到传统观念束缚,器捐本来就推展不易,历经多年努力,好不容易在各家医院的努力于二○一九年写下新里程碑,器官捐赠人数突破四百人,却受本土疫情影响打回多年前水准,只剩不到三百人。

面对新冠疫情,政府把「超前部署」、运用「滚动式调整」挂在嘴边,但面对器官捐赠这样同样涉及广大民众健康的议题,却是相对牛步。「死要全尸」的概念已经在华人社会流传百余年,大大增加器官捐赠的难度,虽然一时难以翻转,但不少医界人士都认为政府可以做得更多、更积极,而不是「慢慢等」观念改变。

非亲属间的大爱捐赠器官,在台湾已经是「稀缺资源」,每年上万名等候者无不期待一个可以成功配对的机会,积极求生者甚至耗费巨资、铤而走险远赴大陆跨海寻肝,但器官受损,除了肾脏还可以靠洗肾外,其他等候器官的民众,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本与赌一把的勇气,最后仅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命被时间吞噬。

政府当初为了增加等候器官移植者的器官来源管道,开放「非亲属」的器官捐赠交换,但上路至今却苦无佳音传出,也让政府当初的美意,现在沦为海市蜃楼。疫后,台湾器官捐赠量虽稍有起色,但要回到过去的水准,甚至再往前突破,政府须尝试更多新方法,才有办法帮助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