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文专栏》媒体人使用AI生成内容须更专业

在运用AIGC时,媒体人应遵循「三分实,七分虚」的原则,避免照单全收AI生成的内容。(观察者网)

近日应某大学之邀,针对AIGC(人工智慧生成内容)主题分享看法,我的题目是「媒体人应该如何善用AIGC」。

媒体人利用AIGC当然好处多多。善用AIGC?AI不就是工具,拿起来用便是?的确,一般人可以如此,但媒体人(不是自媒体人,是隶属某媒体机构的工作者)是资讯生产者,内容的正确度、专业度当然要有别于一般素人。当然啦,现在不这么讲究的机构也不少。

针对专业人士利用AIGC产生专业内容,我的重点是「作文30分是无法判决70分与80分的差异。」在AIGC日益普及的时代,媒体人必须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才能有效运用AI工具。AI可以产出基础水平的内容,但要提升内容质量、辨别细微的差异,仍需专业判断力。这意味着媒体人应不断提升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认识,才能在人为调整AI生成内容时,确保其符合更高的创作标准。专业知识是媒体人在AIGC时代保持竞争力的核心。

针对非某专业领域之人欲产生专业内容,我的重点是「于不疑处有疑。」宋儒张载曾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大家都不怀疑的地方,你抱持怀疑的态度,就是一种进步。不仅仅是读书,应用AIGC也是同一个道理。

在AIGC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媒体人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尤其是当自己不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时。「于不疑处有疑」提醒我们,即使AI生成的内容看似无懈可击,也需要反复求证。

媒体人如果对生成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可能会因为忽视潜在的错误而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尤其常见于专业性强的领域,错误的信息一旦传播,将对媒体的可信度造成损害。因此,媒体人在运用AIGC时,必须保持谨慎,对内容进行多重验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因错误资讯而产生负面影响。

在运用AIGC时,媒体人应遵循「三分实,七分虚」的原则,避免照单全收AI生成的内容。AI生成的内容虽然可以提供基础框架,但通常缺乏推理性和分析性的深度。如果仅将这些内容直接提交上司,不仅会暴露出机械化的模式感,还可能影响内容的质量和专业性。

脸书上有位知名诗人利用其诗作透过AI来产生图像。初见时,觉得作品在构图及元素组合方面都十分特殊,突破人为思想的框架来呈现。可是,5张图、10张图之后,你就会发现一种很难明确形容的公式感。

试想,你的主管请你产生一篇文稿,你利用AI产生5篇、10篇。其实就容易被看出是利用AI来完成的。如此有何坏处呢?虽然你的工作效率很高,但主管会不会觉得付你薪资只是为了让你利用提词器来完成?是否高估了你的价值?其二,如果你的文章内容都是AI,那你是否有自己的主见及创意呢?

因此,媒体人应主动调整至少30%的内容,加入更多人为的推理、分析和情感元素。这样可以让整体内容更加丰富、有深度,并且更具人性化。透过这种方式,AI与人类创作的协同合作可以提升内容的价值,确保最终的作品能够既高效又富有创意地呈现。

最后,为何利用AI在视觉内容与听觉内容不是同一件事?因为视觉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创新的镜头运用、动作设计、光影效果以及动态字幕等手法,能够帮助影像内容有效传递讯息,并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然,这也包括了声音方面的旁白、对话与音效。AI在视觉内容部分可以处理得非常好,替代真实影像的效果也不错。

声音内容就不同了,声音只有单一元素。AIGC的声音目前用在照本宣科很不错,像是读报表、杂志文章、年报等等。但是,需高渲染性的、高信任感的、高情感度的内容,AIGC的机器味就不到位了,人声演绎还是最迷人的。

(作者为科技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