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德的访客和再全球化的契机

(图/路透)

上周,利雅德迎来一位来自北京的访客──中国大陆国务院总理李强。这趟访问让人想起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疫情后访问沙乌地阿拉伯的那次,凸显海湾国家在大陆全球经贸布局的重要地位。

沙国石油是大陆最大的石油供应来源,而利雅德以能源转型为目标的「2030愿景」和在红海岸新建的尼奥母(Neom)新未来城,也有着华为的积极参与。同时,沙国也向中共购买飞弹和无人机,2017~2020年间,沙国向中共武器采购的金额成长高达4倍。在这一长串合作清单中,新浮上台面的项目是金融合作,包括石油人民币和沙国主权基金向大陆投资。

争取外来投资是当前大陆方面重要的经济任务,虽然去年大陆仍是全球吸收外资的第2大国,但自去年第3季开始外资赴陆急遽下滑,已导致投资规模较前年减少200亿美金。在传统投资来源地的投资意愿没有显著回升前,海湾国家的投资成为大陆方面逆转外资下滑趋势的关键因素。

目前海湾6国的主权财富基金规模达4兆美元,其中只有2%在亚洲投资,自然成为大陆招商引资的新天堂。近年阿联的3家主权财富基金已在大陆成立办事处,沙国公共投资基金(PIF)总裁则刚刚访问大陆,似乎暗示未来的投资方向。

从更广的范围看,这仿佛是疫情后全球经贸按地缘政治线分流的强化。这条地缘政治线就是西太平洋,太平洋两岸的中国大陆和美国都背向对方延伸。从2017到2023年,中美贸易放缓,但大陆对马来西亚、泰国、沙乌地阿拉伯和阿联的出口都成长两倍,和俄罗斯贸易更成长近3倍。同一时间,美国从德国、加拿大的进口成长超过5成,从荷兰进口成长则高达两倍。

此外,工业发展程度也是经贸重组的分界线。中国大陆和太平洋以东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和太平洋西侧的工业先进国家之间,贸易都有显著成长。过去6年,大陆对墨西哥出口倍增,美国从台湾和新加坡的进口也倍增。换句话说,这不只是海权国与陆权国的竞争,也是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的竞争。

按地缘政治线重组供应链,被看作是逆全球化的重要象征。根据一篇《经济学人》专文〈The Great Regression〉,迈向逆全球化的原因有经济制裁案例日益频繁、各国竞相采取产业政策,和国际经济制度隳坏。这些因素本身都寄托于全球化的存在,比如过去十年贸易报复案例是1990年代的4倍之多,若无庞大的贸易量绝不可能。用切断SWIFT会员作为经济制裁,同样因为被制裁者本来有着庞大的国际资金流动。

因此,要创造全球南方的经贸集团,领导国必然要满足成员的贸易市场和资金流动需要。比如要用人民币成为全球南方的国际货币,大陆本身的金融体系就必须达到与美国匹敌的开放程度。进一步说,新兴的经贸集团领导国可能需要具有更高的开放性,才能降低原属于西方集团的成员转换轨道的成本,而这样看似割裂全球市场的举动可能潜藏再全球化的契机。

其实,沙乌地阿拉伯从不属于反美阵营。沙国和美国的军事合作紧密,目前有将近3千名美军驻扎沙国。因此,沙乌地阿拉伯要提升和中国大陆的经贸关系,为的是在两强间争取更大的自主空间。未来,双方会否升级为经济结盟,还要看两个因素,一是大陆能否创造更宽松有利的经商环境,一是美国愿否提供更多的安全诱因。这两者各有不确定,但若同时出现,相互推高,或许会带来意外的外部效应。(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