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宇专栏-粤港澳大湾区的潜力与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共计11个城市,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达7,100万人,GDP总量约1.5兆美元,是中国经济最早对外开放,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透过经济整合,打造媲美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的城市群,强化粤港澳合作,并在未来形成以创新为主的经济系统和发展模式,强化区域内的互联互通。
比较一下其他世界三大湾区,可以发现,大湾区的总面积占了极大的优势,5.6万平方公里,几乎比其他三大湾区的面积总和还要大,人口7,100万也几乎是其他三大湾区的总合。
在GDP总量上,除了旧金山湾区外,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与大湾区数字则在伯仲之间,介于1.4~2兆美元之间。但人均GDP则以旧金山湾区的11万美元夺冠,相较之下,大湾区的两万美元则尚有成长的空间。在港区货运吞吐量上面,大湾区则让其他湾区看不到车尾灯,货运集装箱吞吐量是其他三个湾区总和的4.5倍,达7,000万标准箱。在产业方面,纽约湾区以金融产业和航运产业为主。
东京湾区则是钢铁、化工、设备、航运和金融。旧金山湾区则受惠于矽谷的崛起,主要在电子产业,生物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大湾区则兼容并蓄,新旧夹陈。既有金融、航运、博弈产业,也有电子、互联网产业。但是整体来说,第三产业的占比,稍嫌不足,仅60%。纽约湾区最高达89%,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都是82%左右。此外,在腹地辐射范围,人口红利,劳动力其他条件下,大湾区都显得特别突出,具备高度发展潜力。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也面临不同于其他湾区的发展难度。首先其他三大湾区都是以一个中心城市往外辐射发展。而粤港澳大湾区分别有不同特色的城市群。香港是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深圳科技中心,东莞是制造业中心。
从好的方面来看,可截长补短,坏的方面来看,可能在发展的过程中谁也不服谁,因此没有办法开展综效。举金融为例,香港是国际级的金融中心,但深圳却是科技产业挂牌的首选,澳门希望扮演特殊金融中心的角色,广州却希望在绿色金融上拔得头筹。如何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横向连结,就成为大湾区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此外,这11个城市却面临了两种制度(姓社或姓资)、三个税区、三个法系,要如何融合,难度将是前所未有的高,如何调和产业,与调和城市的互补性,强化横向沟通将是大湾区成功最大的挑战。
在投资机会方面,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整合过程中,最快且可以实现的目标首推区域内广东九城与港澳的高度互联互通,这涉及到公路、铁路、海空运输的基础建设,以及各种通关便利措施;前者以粤、港、澳当地的基础建设及交通运输产业为主要受惠者,后者则有望朝「数位海关」的方向发展,运用AI为基础的影像辨识系统,自动识别车辆牌照、货物标签、跨境人员身分等,实现无纸化及无迟滞的通关流程,未来亦可能进一步推广至中国全境。大陆相关的半导体、IP设计、伺服器等产业链与公司均有望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