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宇专栏-大陆股市翻身缺的是信心

这些现象无疑是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环境及治理结构的不信任,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的多重挑战。综观中国2023年股市表现,在兔年封关前夕,上海A股指数从2019年的2,762.5点一度降至2,635.09点,为五年新低;深圳股市跌幅更甚,成份指数从2021年初的16,293.09点跌至7,683.63点,深圳A股从2,690.67点跌至1,455.02点,跌势令人震惊。

而外资持续透过与香港的交易连结卖出中国股票,今年1月份净卖出已达20亿美元,历史第6高;一直是大多数新兴市场投资组合中最大的中国,去年55档专注于中国的ETF却净流出8.02亿美元。

为挽颓势,中国去年开始降息、降准,补贴银行财务,汇金宣布买入四大银行股票与ETF,更在10月临时宣布增发1兆国债用于公共基础建设,2024年2月初,进一步降准放钱,全面降准50点、再贴现率25点等政策。

按照过去中国政府「救市」经验,出现「政策底」之后,「市场底」及「盈利底」将陆续浮现。前述举措皆被认为是中港股市的「政策底」,照理来说中国的股市应反弹上攻;与此相反,官方数据持续疲软,房地产的债务危机亦有传染金融业迹象,致使中国股市反弹无力。

事实上,政治上的不透明和中央讯号的不明确,是市场信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通常会关注聚焦在经济议题的三中全会,但中国新一届政治领导层换届至今,迟迟未定开会日期,市场未能掌握政策讯号,更让本已不乐观的投资者失望。

官方数据的不确定性,也使投资者决策趋于保守。中国统计局公布2023年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6万亿、较去年增加2.9%,却少于去年同期公布数字52万亿,针对此巨大矛盾,统计局虽说明「数据间存在不可比较因素」,但已难挽市场信心。此外,去年一整年中国商业零售销售增长5.8%,全年CPI年增率仅0.2%,下半年CPI年增率更呈现通缩,逻辑上亦有矛盾之处。

尽管如此,「盈利底」使市场仍有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已经接近谷底,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优于市场预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缓步增长,而陆续出台的货币政策,已使M1在今年1月上升4.6个百分点。在政策持续释出利多的现在,言下之意,中国股市目前最缺乏的-正是投资人信心。

随中国政府将持续出台政策工具刺激国内经济,近期市场的动荡,也促使「国家队」更果断、更明确的行动,都是希望能快速协助市场信心的恢复,并支持景气缓步回升。多项政策多管齐出,政策底已现,照着这方向,只要不再有准备下岗的白目官员,预料离中国股市的「盈利底」、「市场底」应该也不远了,中国经济复苏有望步上正轨,股市见底缓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