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让毛泽东痛心的古宁头战役 金门成为三方角力战场(九)

八二三炮战后,蒋介石(左三)、蒋经国(右二)赴金门前线视察。(摘自网路)

八二三炮战民众搭乘军舰疏迁赴台。(本报系资料照片)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

金门8寸榴弹炮威力巨大,在八二三炮战震慑共军。(本报系资料照片)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一致性,是这两位伟人各自都有「一个中国」根深蒂固的理念。毛泽东的「一个中国」,是要将「解放台湾」后「统一」到他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一个中国」当中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含了台湾的领土主权;蒋介石的「一个中国」,是要在「反攻大陆」后,使他的三民主义,再次成为「自由世界」的「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包含了大陆的所有领土主权。二者都认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二者认同的「一个中国」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尽管意识形态不同、「一个中国」的各自表述不同,但「一个民族」下的「一个中国」国土理念、民族理念乃至传统的「中国」思想理念,都是完全一样的。

大陆方面则在这个阶段里,「自10月6日以后,(解放军)对砲击金门,我军(第28军)奉命采取了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半停半打的方针」「打而不登、断而不死」,以每天「一发大口径加农砲弹,要花4两黄金」的代价,拖累了新中国,并使之持续僵持到了1961年12月中旬,解放军「砲击金门……停止实弹射击,随后只在每月的单日打宣传弹」,直至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关系为止。

战术问题转为战略

金门战役延宕到这一阶段,它由一个「战术」性问题,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战略」性的大问题。这场战役,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已经不再仅仅是台湾的国民党与大陆的共产党两党之间的斗争,它的演变,成了大陆、台湾、美国三方围绕中国的「国家统一」与「台湾独立」之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东西方格局下的「共产阵营」与「西方阵营」两大阵营之间的分水岭。胜负均等、没有高下。

在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毛泽东与美国之间,蒋介石与美国之间的三角关系当中,这种斗争紧紧地依存于「金门」这个小岛,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利益,在此消彼长之中,或互为制约、「协定」,或在相互间保持「默契」的条件下延宕着。

台湾的蒋介石,试图以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抗衡毛泽东对其实行「解放」;美国则紧紧拉住蒋介石,让蒋介石控制下的台、澎、金、马成为美国掌控的西方反共阵营围困新中国的最前线,成为其封锁第一岛链当中的壁垒。

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一致性,是这两位伟人各自都有「一个中国」根深蒂固的理念。毛泽东的「一个中国」,是要将「解放台湾」后「统一」到他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一个中国」当中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包含了台湾的领土主权;蒋介石的「一个中国」,是要在「反攻大陆」后,使他的三民主义,再次成为「自由世界」的「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包含了大陆的所有领土主权。二者都认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二者认同的「一个中国」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尽管意识形态不同、「一个中国」的各自表述不同,但「一个民族」下的「一个中国」国土理念、民族理念乃至传统的「中国」思想理念,都是完全一样的。

蒋介石与美国的不一致性,是饱尝了在美国的奴役下,台湾主权的旁落和民族的再次沦陷;美国与台湾的不一致性,则在于不愿意因为蒋介石的「反攻」,而成为影响美国整个「东西方战略」的绊脚石,甚至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与美国的一致性,是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挑战,可能会在这场「海峡之战」中,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这一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现实条件下,毛泽东又与美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美国人怕引起世界大战,我们不怕,但是不愿意引起大战」,毛泽东的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他老人家内心深处的思想。

「价值观」下的「利益均衡」互为纠缠,使得金门战役在大陆、台湾、美国三方面都有了延宕的充足理由。金门,成为台湾海峡有硝烟和没有硝烟两种状态下,三方角力的另一个有形与无形的战场。

金门战役延宕演变

第七阶段:两岸之间「飞弹」的威胁与持续不断的开放(1979年1月1日至1999年7月9日)。金门战役的延宕,让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充满了挑战性和展望性。其挑战最具威胁的,便是日益甚嚣尘上的「台湾独立」言辞和付诸的行动。于是,每每「独立」「公投」的话题在台湾唱响之际,便是大陆「导弹」与「飞弹」不断演习与「阻吓」之时,金门战役延宕的「砲战」形式,升级到了更具威力的「导弹」。

这期间,最为有名和让世界为之捏汗的,要算1995年7月21日至1996年3月23日之间和1999年7至9月间,由大陆举行的导弹试射与军事演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