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让毛泽东痛心的古宁头战役 隔海砲击即将展开(七)

老年叶飞。(本报系资料照片)

靖海侯施琅像。(本报系资料照片)

叶飞号称「小叶挺」,善战多谋。(取自网路)

位于台南的施琅纪念馆,由施琅后世子孙施钟兴建。(本报系资料照片)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

胡琏将军是在蒋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则拥有了「专控之权」,让胡琏得以金门本岛为据点,3次进犯南日岛而得手,致使叶飞猝不及防。

以「砲击金门」的战略角度,毛泽东尽管在有意无意间试图让叶飞变成自己的「施琅」,叶飞似乎也把自己看成是毛泽东麾下的「施琅」,但是,叶飞最终也没有成为「施琅」。叶飞40年后道出了他的遗憾,「继郑成功、施琅之后……在期待渴盼着毛泽东的最新一道命令」。

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假如此时的毛泽东在战略上是将这场战役当成「解放台湾」的前奏,那么毫无疑问,萧锋将成为毛泽东的「施琅」,则是一种客观存在。

蒋介石战略更明确

但是,纵观整个金门战役,萧锋的个人命运,他在「登陆作战」期间,既没有获得毛泽东清晰的「解放台湾」战略意图,28军也不是一支以「解放台湾」为职的部队(宋时轮第九兵团才是目标明确的「解放台湾」的专职部队),更没有在金门战役发起之时,获得像施琅大将军那样,始终保有康熙大帝的「专断」坚定支持,让他来完成指挥金门战役或协同完成「解放台湾」的任务,因此,萧锋也没有成为毛泽东事实上的「施琅」。

毛泽东在金门战役自发动开始之时战略意图的模糊性,以及后面在用人上面的战略考量,则反衬了蒋介石在此期间战略目标的明晰性和坚韧性。

胡琏将军是在蒋介石的充分信任下,则拥有了「专控之权」,让胡琏得以金门本岛为据点,3次进犯南日岛而得手,致使叶飞猝不及防,导致第28军驻岛一个连和大陆前来增援的部队1千3百余人牺牲或被俘。毛泽东以雷霆万钧之怒火,给予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叶飞严厉的斥责:「不许再犯南日岛那样的错误!否则须予负责者以应得的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当胡琏以大规模部队进攻东山岛时,萧锋带领出来的这支部队,仍然以其离开后所产生的「余威」,让胡琏吃足了萧锋这个死对头的苦头,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吞」。在「东山岛登陆作战」的部队中,有两支几乎可称之为「孝军」的决死劲旅:第28军82师原金门战役登陆作战的244团;原隶属萧锋指挥的第29军85师金门战役登陆作战的253团。

这两支由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幸存者宋家烈与张茂勋重组的军队,佩戴着先军长萧锋在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后,以原本用来包裹烈士遗体的白布制成的胸标:「积极工作,加强努力,为金门战役牺牲的烈士报仇!」。

可惜的是,萧锋没能亲自指挥,没能亲眼目睹自己麾下的这支劲旅在东山岛上骁勇的一幕。而这块见证了金门战役登陆作战失败、又见证了萧锋麾下的战将们将胡琏打得灰头土脸的「孝带」胸章,则一直被一些战士珍藏在身边。

「东山岛战斗」的胜利消息,让毛泽东高兴地说:「东山战斗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这是全国的胜利。」

金门战役延宕的第四阶段,国共两党在军事上此消彼长的大小较量,一直持续到1954年8月14日。而体现在「东山岛登陆作战」中「哀兵」的这种「悲壮」与「悲悯」情怀,在这3年半的时间里,始终以「复仇」的激愤,伴随、影响着这支部队和第十兵团,甚至整个第三野战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

这3年半中,金门战役以往复于大大小小21次的登陆与反登陆战,第十兵团再次「攻打金门」的翘望,始终没有在这些胜利与「失利」当中得到彻底的消弭和释放。台湾的蒋介石依赖于「金门」这个前沿「跳板」,也始终无法平复丢失大陆的梦魇和「反攻」大陆的梦想。

围绕于金门战役周围发生的大小不一的战斗,则时刻挑动着毛泽东内心那根金门战役的敏感神经,让这位为人民谋利益、试图获得国家完全「统一」的新中国领袖,在一次次的登陆与反登陆作战消耗中,惦记着那扇未曾被自己叩开的「金门」。

第五阶段:两岸隔海砲击作战(1954年8月14日至1958年8月23日)。

美国佬从「自由世界」与「共产国家」、东西方阵营的价值观体系「冷战思维」,来考虑大陆的共产党人与其之间的关系。由此,美国有了更多的借口和理由,来渗透于中国的内政与台湾岛的事务,来干预这场国共两党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主义之争和兄弟内战。这让毛泽东的「解放台湾」计划,在共产国际的意识形态干扰下,变得更加渺茫起来。

隔海作战砲击开场

在这段时间里,金门战役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具有了替代「解放台湾」的战略因素,毛泽东只能以另一种特殊的隔海作战「砲击金门」方式,无奈地来对待美国干涉中国的内政、来对待蒋介石和处理台湾海峡之间的问题。

1954年1月的开年伊始,在国民党军增兵金门,不断袭扰大陆沿海地区的情况下,毛泽东、三野、第十兵团都在试图找到一种新的解决办法。1月28日的举动,预兆着这个阶段的主体,要以隔海作战的「砲战」形式来开场。(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