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史话-让毛泽东痛心的古宁头战役 没有任何战役能超越(十)
金门八二三炮战期间国军炮兵在没有掩护的尚义机场反击共军。(本报系资料照片)
1949年「古宁头战役」国共决战的北山红土断崖。(本报系资料照片)
金门战役纪事本末
八二三炮战国军运输机在金门尚义机场被共军炮火击中。(本报系资料照片)
金门战役已经延宕了65年,在这65年不短的岁月里,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未能对金门战役的最终结局,做出过任何的判断和预期。对于金门战役的归宿,到底是会以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式进行?还是会朝着以台湾「独立」的「三民主义」方式,将金门战役的这根导火索重新点燃,再次置「金门」于战火的最前沿?我们同样不能做出任何的判断与回答,甚至,我们连它今后的走向与发展,也都是无法把握住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隔海作战用「砲弹」或「宣传弹」喊话的僵持,让第三野战军的老司令陈毅元帅有些按捺不住。已经脱去军装、换上了30余年未曾触碰过的西装,陈毅在当上外交部长后,仍然念念忘不了还在延宕的金门战役。风度翩翩的陈司令,曾在导弹基地视察时,发出了强烈的声音:「有人说我们的『砲击金门』是蚊子叫,现在导弹出来了,就是狮子吼!」
导弹恫吓替代对话
金门战役后期的「砲弹」和「宣传弹」,在充当了几十年的「蚊子」之后,让老蒋和小蒋都「痛」了几十年,也「痒」了几十年。但在「金门砲战」停歇后,这种「痛」和「痒」,虽然不再直接感受于「皮肉」的痛痒和看得见、摸得到的现实,但是包裹在金门战役尚未结束的这个「现状」里面的毒素,并没有出来,更没有随着砲战的停止而消散,而是演变成了以「导弹」「飞弹」为「恫吓」,原本的皮肉之苦,变成了心惊胆战的「心绞痛」。
这期间,两岸之间以「导弹」「飞弹」的恫吓对话方式,从1979年一直延续到1999年,整整延宕了20年。而这种金门战役的延宕,使得「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叫得最响的陈水扁,在当上了台湾的「中华民国」总统之后,两岸意见分歧、隔绝最为严峻的时刻,让这位阿扁总统也不敢向「独立」迈出实质性的半步。
「飞弹」的威力依赖于「金门」的纽带,就以这样的延宕形式,将金门战役持续地发挥着它那只有「延宕」才可能发挥出来的巨大作用,而时刻护卫着「一个中国」的根基和「两岸一家亲」(习近平总书记语)的情感。
但是,金门战役作为一个尚未结束的战役,它里面所包含的至今无法释放的「战争因素」,仍然在时刻威胁着两岸表面维持的「和平」,其隐蔽的硝烟,并没有随着金门的「小三通」和今天国共两党的「互动」散去,而是在以各自隐忍的方式,来表达着各自的诉求。
金门战役已经延宕了65年,在这65年不短的岁月里,毛泽东与蒋介石,都未能对金门战役的最终结局,做出过任何的判断和预期。对于金门战役的归宿,到底是会以大陆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式进行?还是会朝着以台湾「独立」的「三民主义」方式,将金门战役的这根导火索重新点燃,再次置「金门」于战火的最前沿?我们同样不能做出任何的判断与回答,甚至,我们连它今后的走向与发展,也都是无法把握住的。
因此,在我们的这部《金门战役纪事本末》一书中,通篇未曾涉及「结束」这一话题,而是通篇冠之于「延宕」之词,来表述这场仍在持续、发展的金门战役,以此来提醒并告诫读者们,尚未结束的金门战役依然潜伏着战争威胁。
仍然存在的威胁,当然是指大陆与台湾的两岸之间,在至今尚未得到「统一」的前提下,只要两岸没有签订「和平协定」,海峡两岸从理论上来说,依然是处于「战时」的「战争状态」当中;尽管大陆方面,当年的「福州军区」建制,已经在20世纪80年代撤销,前线部队的指挥部,也都后撤到了近千里之外的南京,福建的作战部队不再称之为「前线」,而隶属南京军区。但是,驻守在福建沿海的部队所承担之「作战」任务,始终没有改变;其应对「当面」之敌和作战的「对象」,依然是以「台军」和来自于台湾、来自于台湾海峡对岸的战争威胁。
史上延宕最长战役
金门岛上的今天,虽然可以看见来自大陆的如织游客,但其岛内至今驻有几万兵力,金门岛内自1956年起耗时几十载挖成的坑道、战壕、地堡,丝毫也不敢对游人开放,更不敢在战略意义上,有丝毫的懈怠;这些几乎被掏空的「地下金门」;步兵、砲兵阵地;弹药库、交通壕、军人宿舍、野战医院等其他应有尽有的地下设施等,它们的每一个用意和每一件战争武器的最终作用,都是为应对金门战役的延续,为应对可能再次爆发的台湾与金门登陆作战和隔海作战,为「随时可能再起的两岸战事」所做的准备。
由此,我们有理由说,金门战役是一场中国几千年战争史上、甚至世界战争史上延宕最长的「战役」,其旷日持久的时间,迄今没有任何一个「战役」超过了它。(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