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我为何主张必须合并初高中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可能会适得其反,荒废一生。

携程总裁梁建章就曾提议将初中3年和高中3年合并,缩短为中学4年,并将大学教育分成基础的本科3年和研究生3年,也就是说,22岁就可以硕士毕业了。

梁建章的主张是基于现存的社会问题提出的,他既期望教育可以高效地实现人类的最高价值,又希望教育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古板和时间的损耗,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学习方式。

应试教育

中国虽然是人口大国,物产丰富,但却仍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技实力和教育水平仍有不足,要想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就必须清楚自身的薄弱之处。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中考和高考均以考试成绩定胜负,成绩的高低决定一个孩子是否有资格进入名校。

既然初中和高中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考核模式,那么这两个阶段有什么显著的差别吗?应试教育是最适合12岁至18岁青少年的学习模式吗?

面对中考和高考,中国的多数学生会通过报补习班以强化对考题的熟练程度,文科科目要求大量背诵,理科科目则要求大量练题,平时熬夜做作业,周末全天补课成为常态。

不少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情绪,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

作为初中生或高中生,他们的唯一目标是将卷子上的题目全部写对,考试拿高分,而不是为了未来的职业方向努力。

初中时,学生们刻苦努力地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以及其他选修科目;

在上高中后,除必选科目语、数、英三门外,他们必须放弃至少3门所学科目,并对剩下的6门课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必须做出更艰难的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而这意味大多数学生必须放弃自己学到的至少一半知识,甚至大部分知识,意味着他们曾经的勤奋努力付之东流。

从本科阶段开始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对此深有体会,他们的大学课程与初、高中所学课程几乎毫无关系,之前学习的知识只是他们了解文化、练习语言表达的一种并不高效的方法。

而当他们真正系统深入地学习另一种语言时,才发现发声器官和语言的逻辑思维已经定型,很难像小孩子一样模仿和学习另一种语言。

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课程是循序渐进的,初期的学习广而杂,后期则专而精,这是三个阶段最显著的区别。

学生学习的科目繁杂,课业压力重,但学到的知识又难以继续深入地学习,应试教育又脱离实践,一旦脱离了大量记忆和刷题的过程,就会被永久遗忘。

尽管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根据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人能够像初高中时期对各科目知识了如指掌,也并非所有学到的知识都会在未来为他们提供巨大的帮助。

那么,是否可以将初高中合并,缩短学习时间,将繁杂的科目精细化,进一步改变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呢?

人口危机

目前,中国正在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人口出生率4年下降了2.47%。现阶段国家已经放开二胎、三胎政策,并逐渐将法定退休年龄推后。

然而,人们越来越重视优生优育,尽管政策放开,但人们的观念短期内并不会有显著的变化。而且法定退休年龄延迟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招致民众不满,如此以来,为何不将入职年龄提前呢?

提前毕业对稳定生育率和劳动力来说好处极多。女性生育的黄金时间只有十几年,从24岁硕士毕业到35岁刚在职场站稳脚跟,在如此紧促的时间里,女性面临着学业、恋爱、事业、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因此,不少高学历女性选择了工作而非家庭,这也是生育率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将初高中合并,将本科时间缩短1年,那么女性就可以利用这宝贵的三年成家立业。

同时,由于生育黄金年龄有限,而早结婚意味着早生育,如此以来,生二胎或生三胎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缺少创新型和技术型人才

中国的迅速崛起激发了美国的敌意,美国利用其经济和军事力量不断打压中国,出台各种限制措施抑制中国科技的进步。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现在的科技实力还无法与其媲美,因而有不少科创企业面临着卡脖子的境遇。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美国限制对华为的芯片出口。该限制措施一经实施,华为的手机、平板、电脑等都遭遇了滑铁卢。

新上市的搭载麒麟9000和990芯片的Mate40系列高端手机和平板Mate Pad Pro一经上市就销售一空。

有存货的商家甚至高价向消费者售卖华为产品,原价9000元的手机被炒到20000元,就是因为芯片难求,可见科技对中国企业的关键性。

如果中国无法实现科技独立,那就难以脱离强国的控制。科教兴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现今的教育体制侧重应试理论,缺乏实践探索,仍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庞杂的科目使得学生难以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或者难以精通一门技术。

而进入大学后,他们也只是初识一门专业,缺乏实践锻炼,毕业后仍需要1至3年才能熟练掌握一份自己赖以生存的技术。

理论学习相较实践操作的时间过长,实际上是在浪费人生最佳的创造时间。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曾在一次演讲上表示,大学辍学对他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因为大学的课程并未给他的未来发展带来真正的价值,所以他选择去旁听其他更感兴趣的课程——书法课。

也正是这个看似和学业毫不相干的课程启发了他进行实践创造——发布具有优美字体和完美排版的麦金塔(Macintosh)系统,甚至于比尔盖茨的Windows系统都在模仿他的创意。

在IT行业,拥有相似经历的领军人物不在少数,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都是在大学尚未毕业时就辍学创业,他们在中学期间已经自学了很多大学课程,并进行各种电脑编程等实践操作。

天才和领袖也许有过人的智商和胆量,但他们的寿命和精力也和普通人基本相同,他们会更早的选择研究方向或开创自己的事业。

爱因斯坦智商超于常人,但他拒绝耗费大量时间学习对他的研究方向没有价值的法语等科目,曾经因为极度偏科而未能通过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录取资格考试。

而他的数学和物理异常优秀,成为他日后进行科学研究的灯塔。如果说天赋型选手选择用有限的时间专精少数几门课业。

那普通人是否应当更早的开始对未来方向的选择,更早的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并更早的进行实践呢?

“内卷”压力

小升初、初升高都是令学生家长大为紧张的时刻。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家长们争相购买优质院校附近的学区房,甚至会为得到购房资格而假离婚。

他们时刻关注最新的政策和学校的招生要求;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家长们不顾孩子的心理状况,疯狂给他们报补课班......

经历过水深火热的初、高中生活,原以为大学生活将会轻松许多的孩子们才发现考研、读博成为大势所趋,似乎只有高学历才有资格竞争高薪工作。

因而有不少学生在大学期间对未来职业仍然没有清晰的规划,仍然为了一份成绩单,一本论文而埋头苦学。

也许他们的成绩单足够漂亮,论文洋洋洒洒、整洁美观,但却缺少真正的研究价值。

人类的生命有限,身体素质和大脑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年龄是在35岁之前。

如今有许多22岁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仍然找不到未来的方向,还在迷茫徘徊中浪费着宝贵的青春,那倒不如去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找到目标。

步入职场后,高学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不论他是否适合那份应聘的职业,他都有资格获得这份资源,即便这份工作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知识。

博览群书,各方面都优秀是我们所推崇和敬仰的,但倘若普通人都以此为标准,势必会增加教育压力。

我们既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求见识广博却忽视了技术精湛,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

况且,现在很多课程如历史、地理等内容完全不必死记硬背,从网络上可以轻而易举地检索到各类知识。

如果不是专业需要,平时很少会用得到,而且过去背诵的知识多年后未必完全记得,所以作为课外兴趣对待即可,这样也能够大幅度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进度。

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拿到的工资不高。

如果提前3年毕业,就能够更早的拿到更高的薪水,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生活水平,也能减少父母的教育支出,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

合并初、高中的现实困境

过早地选择专业性科目将不利于晚熟的孩子发挥自身潜力。

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足够的资金请老师进行针对性的补课,他们可能会降低学习的信心,压缩的教育时长会增大他们提升自身实力的难度。

要想合并初、高中,必须对教育体制进行变革。如果仍然实行当今按照应试成绩择校的制度,那将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

富家子弟可以通过课外补习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而穷人的受教育机会相较于之前减少了3年,因而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改变命运的难度更大。

初、高中合并为4年,需要取消现有的高中择校分层考试,使资源分配更公平合理,并进行相应的高考改革,社会应该认可职业技术型学校的学生学历,不应与普通本科学校区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