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习近平的“文明观”为建设美好世界注入力量
◆ 带着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主席的“文明足迹”,勾勒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学互鉴的动人画卷,也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元首外交引领架设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新文明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强调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点亮了通向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
◆ 中国的“文明方案”,蕴含在丰富的外交思想和理念中。中国主张,反映着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天下为公的治理思想,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方案,必将伴随着中国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深刻改变世界文明格局和话语格局
◆ 中国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纪录,颠覆了种种解释模型和理论预期。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强不执弱的精神传承,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轨迹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见证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复兴,描绘了“多元现代性”的人类社会崭新图景
◆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将带来自身的繁荣富强、文化兴盛,也将推动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应对全球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立足自身、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
习近平的“文明观”
四月的博鳌碧海蓝天,繁花似锦。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宣布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中方将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即举办第二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和世界文明对话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多。人类社会唯有同舟共济方能共克时艰,唯有命运与共才能共创未来。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
然而,从“文明优越论”到“文明冲突论”,国际舆论场上一直充斥着种种聒噪声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等更是肆意挑动意识形态对抗,公然制造文明对立。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人类期待照亮未来的思想引领,呼唤回应时代之问的答案。
2014年3月,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主席发表演讲,首次向世界阐明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是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宣言”,为人类文明发展指出一条阳关大道。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9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展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为构建亚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
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进一步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的世界意义。“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世界在用心聆听,中国以一种自信饱满、坚定从容的姿态讲述自己的文明观。
温暖世界的文明足迹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人给遥远的中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丝之国’。16世纪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传入中国,成为中西科学交流的先导。古希腊戏剧家埃斯库罗斯塑造的普罗米修斯形象曾经激发中国革命志士仁人的昂扬斗志。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也早就传入了中国……”
2019年11月10日,在对希腊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希腊媒体发表题为《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的署名文章。娓娓道来的讲述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和哲理:正是在交流互鉴中,东西方文明彼此发现、彼此启迪。
地中海冬日的和煦阳光里,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在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夫妇陪同下参观雅典卫城博物馆。从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上的“拔火罐”图案谈到古代中医,从酒神剧场复原模型讲到艺术和教育……习近平主席仔细听取讲解,不时询问历史细节。在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中,人们感受着两大文明古国“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挚友谊,领略到文明交流触发的心灵共鸣。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从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到埃及卢克索神庙,从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习近平主席的“文明足迹”,勾勒出不同文明相交相知、互学互鉴的动人画卷,也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理念不断深入人心。
跟着习近平了解文明古迹
带着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中国元首外交引领架设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书写浓墨重彩的文明篇章。
在巴黎,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畅谈欧洲文艺复兴;在罗马,习近平主席和时任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意大利返还796件套中国文物艺术品;在金奈,习近平主席和印度总理莫迪闲庭信步,追溯中印文明互学互鉴渊源。谈文学、聊历史、访古迹……习近平主席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热忱,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对不同文明的尊重礼敬,对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精辟阐释,让国际社会印象深刻。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新文明观,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强调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点亮了通向世界和平发展的思想明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而努力的博大胸怀和责任担当。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阿利斯泰尔·米基对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表赞同:“面对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行动。”
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外人文交流精彩纷呈,拉近了各国民众彼此距离,将友好的种子播撒在人们心间。中华文明将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交流互鉴中,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以更加精彩的文明发展成就贡献世界。
美美与共的文明方案
2019年5月,美国华盛顿,时任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基伦·斯金纳在一场活动上提到,美中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文明和意识形态的斗争”。美国政界学界一片哗然。一些学者直言,这是“令人震惊的种族主义中国威胁论”“以文明的名义玷污了文明”。
几天后,中国北京,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掷地有声的话语,赢得如潮掌声。
中国首倡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各国文明平等对话、相互启迪提供崭新平台。和合共生的中国方案,为开启人类发展进步的美好未来提供智慧之钥。
中国的“文明方案”,蕴含在丰富的外交思想和理念中。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路径选择,从永不称霸、永不对外扩张的坚定承诺,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开阔胸襟,中国的外交思想理念中,始终闪耀着深厚的文明底色。
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纲,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案,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张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些中国主张,反映着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天下为公的治理思想,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这些中国方案,必将伴随着中国知行合一的实践探索,深刻改变世界文明格局和话语格局。
中国的“文明选择”,展现在扎实有力的外交实践中。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中国文明观,蕴含在多边与双边交往的诸多细节中:从雁栖湖边到西子湖畔,再到长城脚下的世园会,重大多边、主场外交场合,丰富多彩、独具匠心的文化活动融汇东西元素,激发精神共鸣;从非洲到拉美,中国推动的诸多人文交流举措引发广泛好评,促进多元互动人文交流格局的形成;在高层引领下,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日益丰富,与多个国家互办“文化交流年”“旅游年”等活动,日益成为深化双边关系举措的“标配”……推动人文交流和文明对话,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支点和靓丽风景,促进不同文明国家心灵相通,让人类文明的丰富成果造福更多民众。
中国文明观,为国际和地区组织增添人文视角,为国际合作拓展文化版图。上海合作组织,人文合作与安全、经济齐头并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人文交流与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三轮驱动”。作为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成员,中国为这些合作机制注入“人文气质”,发挥重要引领。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携手沿线各国展开文明对话,持续推动教育、科学、文化、考古等多领域合作。从联合拍摄电影电视剧,到倡导共建丝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从推动中外联合考古,到促成深度文旅合作,中国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流壁垒,推动国际合作,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心灵相通、不同民族文化大交流、文明大融合贡献力量。共建“文明之路”,逐渐成为沿线各国的思想共识,为消弭隔阂与误解、开启美美与共的多元文明时代注入动力。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中国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对话可以促进平衡,中国文明是和谐与平衡的文明。”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
2019年5月16日,观众在亚洲文化旅游展上参观 金良快摄 / 本刊
迈向复兴的文明梦想
2.3%——这是202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也是一个全球瞩目的数字。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背景下,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国在这场全球疫情大考中交出亮眼答卷。
中国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的历史纪录,颠覆了种种解释模型和理论预期。越来越多海外学者开始探究中国的“发展密码”及其背后的“文明变量”。不少学者认为,中国选择的道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既保持灵活性,又凝聚向心力。
俄罗斯学者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长远目标,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展现出卓越的动员力、纪律性和执行力,在自由资本主义之外创造了“充满生命力的选择”。布隆迪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祖穆蒂马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经验累积,“代表一种新的文明样态”。
在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上,中国一直主张条条大路通罗马。作为包含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的国家,中国不会生搬硬套其他模式,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和逻辑发展演进。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自我调适、自我变革、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和成功经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见证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复兴,描绘了“多元现代性”的人类社会崭新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道德根基。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天下为公的人类意识,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代代相传,至今依然深刻影响国人的思维与言行。中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中同样融入了道义与公正的文明底色。
中华文明蕴含强大的实用理性基因,这种理性精神倡导知行合一、革故鼎新,有利于探寻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最佳模式,保持不竭创新动力。
中华文明具有广博的开放胸襟。海纳百川的处世哲学,强不执弱的精神传承,天下大同的文化理想——中国正在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轨迹不同的和平崛起之路,以文明的力量实现复兴梦想,为世界持续注入正能量。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习近平主席的“文明观”启迪世界》(来源:视频综合)
视频:《习近平主席的“文明观”启迪世界》。来源:新华社
命运与共的文明愿景
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将带来自身的繁荣富强、文化兴盛,也将推动不同文明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意味着打破文化的单方面输入或输出模式,破除归于一尊的自我中心论,顺应文化多元的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拓展文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这种革新,意味着避免西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的老路、邪路和歪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的文明,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一个被暴力、仇恨、分裂占据的世界,难有真正的未来。弥合思想观念的裂痕,需要增进不同文明的理解包容、团结协作。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应对全球挑战的全新解决方案,也是一种立足自身、面向全球的新型文明观。
疫情仍在肆虐,合作与对抗、开放与封闭的交锋依然激烈,中华文明再次向世界展现非凡的韧性和潜力。从逆行出征的豪迈,到守望相助的温暖,从负重前行的坚韧,到患难与共的担当,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绝大多数国家共同利益一边,捍卫多边主义,秉持公道正义,与世界携手战疫,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在抗击疫情的艰难时刻,170多个国家领导人、5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向中国表示慰问和支持,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抗疫物资。无论巴基斯坦的倾国之援,还是缅甸的大米、蒙古国的3万只肥羊,都带来雪中送炭的温暖。
而当世界多国民众陷于疫情漩涡时,中国毫不犹豫伸出援手。从口罩到防护服、从呼吸机到疫苗,一批批抗疫物资跨越山海奔向目的地。对韩国捐赠物资上,印有“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对伊朗抗疫物资上,写有古代波斯著名诗人萨迪的名句“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饱含深情的文化寄语,激发出人们心中的温情,传递出跨越国界的暖意。
疫情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凸显出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国际社会赢得抗疫最终胜利注入宝贵信心和动力。元首外交引领中国外交迎难向前,为人类的健康安全担当,以文明的力量助力世界驱散疫病阴霾。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狭隘视角和民族国家的“本国优先论”,蕴含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凝聚起不同族群和国家,将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中发挥更有力的思想引领、绽放更耀眼的真理光芒。
以文明的视角观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将使这颗蓝色星球上的人们更加紧密地聚合为一个多元文明共同体,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之光,共创繁荣未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求索,也是人类共同的高远理想,是历史大势所趋,更是全球民心所向。这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也必将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