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聪:沉船海域 不具下水条件
打捞海底沉船,一度是大陆新闻媒体上热热火火探讨的议题,载有大量文物、银元,甚至传说存在黄金,又具有重大两岸关系历史意义的太平轮沉船,大陆官方至今已经三度探索打捞可能性,最近一次就在二○一○年七月间,但最终得到的结论,仍是该海域「不具备下水条件」。
办公地点设在宁波一座妈祖庙内的浙江水下文物考古工作者林国聪表示,作为大陆五年经济发展规画的一环,浙江在二○一○年对沿海海域的水下沉船做了一次全面性的摸底考察,期间,六月卅日至七月十一日间,在嵊泗海域做了为期十二天的考古探测。
关于太平轮沉船,林国聪说,考古队员在向老渔民征集了线索之后,用GPS定位系统做了初步定位,再通过多波束声纳、旁侧声纳、浅地层声纳,在白节峡扫描了约六十万平方米的海底面积。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近似长方形、南北走向的沉船疑点。
林国聪说,这个海床表面突起物实际长度约八十米,宽约廿米,海域水深五十余米。所在位置及大小,与资料和向导提供的太平轮沉船线索基本吻合。对此,讲究科学证据的林国聪说:「这只能说,该突起物疑似太平轮」,但后续,考古队并没有展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
本籍莆田、毕业于厦门大学的林国聪,是大陆新一代水下考古工作者中的佼佼者,参加过「碗礁一号」、「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水下考古活动。
他表示,该疑似太平轮沉船所在的海域,存在许多水下考古工作的隐忧,第一是五十余米的深度太深,潜水员滞底的时间非常有限;第二是该海域水流太急,下水之后很可能漂移;更致命的问题,是该海域饱含着大陆江水出海带来的泥沙,太过混浊,能见度几乎是零,考古工作者只能用手的触摸来探索沉船。他说:「类似这样条件,在我们看来是不具备下水条件的,所以我们是不会下(水)的。」
舟山市文管办副主任邓进平也表示:「该处海域来往船只多,水流湍急且水下能见度低,只有廿厘米,不宜水下作业,因此最后取消了水下探摸安排。」
邓进平并进一步透露:「全面打捞太平轮或许将会是十分艰巨而浩大的工程,举例来说,『南海一号』的重量才一、两百吨,打捞费用就超过两个亿(人民币)。太平轮是两千多吨的钢铁船,沉船水域又那么复杂,打捞费恐怕会是一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