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皇德/「删古文」言过其实 新课纲设计有助提升素养

▲ 北一女教师区桂芝(左)日前痛批108课纲是无耻课纲,引起社会热议。(图/翻摄自脸书)

● 林皇德/台南一中国文教师

〈廉耻〉、〈岳阳楼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台湾通史序〉、〈劝学〉,这些文章没有出现在新课纲的推荐古文篇目中,但有从教科书中消失吗?并没有。以〈岳阳楼记〉来说,市占率最高的前三家国文教科书中,有二家选录〈岳阳楼记〉,另一家虽然没有收入课本中,但收录在补充文选里。而这三家出版社的国文补充教材全部都有收录〈始得西山宴游记〉、〈台湾通史序〉、〈劝学〉,其中一家还有收录〈廉耻〉。如果一位国文老师真的想要教这些文章,绝对找得到教材来使用。就算教科书和配套都没收录,也可以自己补充。

「删古文」之说言过其实 古典选文未有太大变动

新课纲减少推荐古文的篇目,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视古文,而是希望把「决定哪一篇文章很重要」的权力部份下放,不要全都由上而下作决定,毕竟同一份菜单很难满足千千万万人的胃口,也很难因地、因时制宜。

理想中,新课纲实施后,教科书的面貌应该变得非常多元,更能适应不同的需求。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理想。因为你会清楚看到,这些过去长时间出现在教材中的古文,仍然很有市场,在某些人心中甚至已经具有「经典」的地位,编辑教科书的人,不可能不考量教学现场的意见。目前可见的国文教科书版本中,古典选文的篇目差别不大。选来选去都是那几篇,只是放的位置不太一样。

若要说新课纲让这些「经典」古文从学生的学习视野中消失,那是言过其实了。市场机制运作的结果,没有课纲设计者所期待的那么趋近理想。

▲ 新课纲本意是希望把「决定哪一篇文章很重要」的权力部份下放,但过去长时间出现在教材中的古文在某些人心中已具有「经典」地位,因此目前国文教科书的古典选文变动并不大。(图/翻摄国教院网站)

白话选文多元化 好的课程设计有助品德教育

不过,教科书的白话选文倒是真得变多元了。或许是白话文在一般老师心中不需承担「经典」的功能,大家反而期待白话选文能与时俱进,反映时代面貌,回应当代议题。因此各家出版社都有自己独家的白话选文,回应的当代议题各不相同,也各有拥护者,比起文言选文也更加多元,百花齐放。

至于国文课对品德教育有没有帮助?我觉得,好的阅读与写作设计,确实有助于品德教育。

以顾炎武〈廉耻〉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批判当时变节仕清的士大夫,对「耻」的讨论偏重于国族意识,但没有提到羞耻心在个人心理及人类群体生活中可以发挥什么功能。

融合各领域书籍 以更全面观点提升素养

近二年上〈廉耻〉时,我会带学生阅读弗朗索瓦.勒洛尔、克里斯托弗.安德烈《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的段落。这本书举了许多心理学的实验印证:「羞耻对于我们的社交行为有着极佳的调节作用,可以维护我们在群体中的自我身分,就像疼痛有助于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一样。」羞耻心就像是疼痛一般,是一种预警机制,使人看见自己的污点,并深自警惕,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同时也努力表现得更得体,因而维护自身的安全,也精进自己的德行,使我们保有成为「一个人」的身分与意义。

书中还提到,当一个人犯错时,如果脸部出现羞耻表情(例如双眼低垂、低下头、摀脸),或以其他方式表达出羞耻的话,比起仅仅表现出尴尬(眼睛望向一边,「紧张」地笑)的人,更能获得他人的体谅与帮助,也会被认为更具有同情心。羞耻和大多数情绪一样,具有与他人交流的作用,缓和冲突的发生,化解群体的混乱。因此,羞耻心对群体和谐也是有帮助的。

▲ 羞耻心使人看见自己的污点,并深自警惕,避免犯下更大的错误,使我们保有成为「一个人」的身分与意义。(图/翻摄自YouTube/Joeman)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谈到品德教育,除了《论语》、《孟子》和〈岳阳楼记〉之外,这学期,我带班上的同学共读阿曼.法尔克的《善行》一书。人手一本,全书阅读。书中提到行为科学家的「公共财实验」:研究者给予团体中的每位参与者廿个点数,每人可决定自己要投入多少点数给集体帐户。集体帐户的总金额会加倍后平分给所有参与者,不论他有没有捐出点数。如果每人都将廿点全部投入集体帐户,团体成员的获利便会最高。各组一开始愿意贡献给集体帐户的比率约六成到八成,但团队中总会有少数人只想分取利益,不愿贡献点数。重复进行数回合后,贡献比率逐次下降,最后全数变为零。实验发现,团体中总有少数人拒绝贡献,只想从中谋取私利,这些少数自利者便足以破坏团体合作。

萨拉马戈的小说《盲目》,描述某座城市遭受传染病侵袭,染疫者皆失明。当局将染疫者集中隔离,派持枪士兵封锁大门,每日提供食物箱让盲人们取用。盲人在隔离所发展出合作的规则,共同维护起居环境,平均分配食物,负担劳役。此时,一群流氓以暴力罢占食物,要求其他人付出财物来交换。这些自利者破坏团体合作,最终酿成对立与冲突,流氓头子也遭杀害。只要为数极少的自私自利者,就足以破坏一整个大群体的合作,在这部小说中也有所刻划。

现实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只图享受众人贡献的利益,却不愿付出,进而伤害群体的团结与合作。例如有些人只想享受公共建设和社会福利,有什么补助都冲第一个去申请,但到了要缴税时,却想尽办法逃漏税。如果对这类自私自利者毫无处置的话,最后就是所有人都不愿意为群体付出。

▲ 现实社会中,有些自私自利的人,只图享受众人贡献的利益,却不愿付出,进而伤害群体的团结与合作。(示意图/翻摄自pixabay)

而《善行》一书也提到了一些可行的处置方式。第一是公开,将每个人投入多少点数的讯息公开、透明化,让其他组员也看得到;第二则是规范,让组员可以共同决定对谁施以惩罚,不将点数分给他。这二种方式都可以有效迫使自利者投入更多点数到公共财中。

我也让同学尝试以这个实验结果来思考「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段话。

如果周朝时候的规范就是礼乐制度的话,孔子所处的春秋正是礼乐崩坏的时代,这代表规范的力量逐渐消弱,所以孔子希望挽回规范的力量。而《春秋》的褒善贬恶,也是在尝试以公开的方式建立一种规范的力量,让损坏群体利益的执政者或乱臣贼子受到约束。

从《善行》这本书中,我们也可以了解,要让更多人愿意行善的话,只靠教授〈廉耻〉是不够的;了解人的心理、设计合适的制度可能更重要。

新课纲或许没能澈底改变教科书中古典选文的面貌,但是能让教材的编写者把这些延伸学习的管道以及触发写进课本里,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向。这是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

▲ 新课纲或许没能澈底改变教科书中古典选文的面貌,但能让教材编写者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向。图为2015年爆发的反课纲运动。(图/ETtoday资料照)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Demian Lin」脸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