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看懂新课纲关键字─素养 是什么?怎么学?

文/王惠英

处于快速变迁中的世界,要帮助孩子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素养,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关键字。面对未来的新教育,从学校教学父母教养,都必须重新校准

即将实施的12年国教课纲也强调素养导向,不少家长感到疑惑与焦虑:究竟什么是素养?为什么以素养为主轴?面对未来,孩子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又有哪些?

另外,素养导向学习能否真实发生,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但「素养导向是什么?怎么教?」恐怕也是教育工作者心中很大的疑惑。政府有哪些措施,民间又有哪些力量,陪伴第一线教师培力与增能?

最后,随着学生学习路径调整,学校的考招路径也会配合调整,一路打通到大学。《未来Family》为家有国小、国中、高中、高职不同阶段的家长,整理出清楚易懂的路径图,做好面对变革的准备。

人类正处于快速变迁中的世界,面对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欧盟(EU)等均大力推动终身学习,十分重视以「素养」(Competencies)为核心的教育革新,就是为了回应不断改变的环境。

素养,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关键字。几个教育先进国,包括芬兰、日本,莫不重新检视教育现场,是否落实或朝向素养导向的教学、学习与评量台湾的12年国教新课纲,正朝着同样的方向前进中。

帮助孩子面对未来的新教育,不只教知识,更要教素养,从学校的教学到父母的教养,都必须重新校准。诚如品学堂创办人黄国珍所言:「世界地图并不是世界本身,就像有知识不代表有条件和能力去对应我们看到的事情,」在21世纪的教育,透过手机就能快速取得知识,面对未来,需要的是将知识变成力量的能力。

素养是持续的自我学习改变

「素养结合知识、能力与态度,是一种持续的自我学习改变的能力,」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高中优质化计划主持人陈佩英谈到,面对未来,需要的是抱持成长的心态,有自我调整、持续学习、解决问题等能力。

12年国教新课纲其实与世界同步,勾勒的愿景是「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结合「自发、互动、共好」的核心理念,并延伸出「自主行动」、「沟通互动」、「社会参与」等三面九项的核心素养。也就是一个人为适应现在生活及未来挑战,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简单来说,素养教育就是一种「成人」或「全人」的教育,强调学习必须连结真实的生活情境,而非零碎的知识或特定的能力,并具有下列几个重要的面向

关键面向1.强调「以学习者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将每一位学习者视为不同的个体,是素养导向教学的最大特色。这意味着:每个孩子都能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按照自己的步调发展能力,探索多元的学习机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反思自己的学习等,成为终身学习者。

受到全球高度重视的国际文凭(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简称IB)课程,即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称得上是公认权威的素养教学系统,其中有些理念及做法可供国内借镜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刘美慧分析,IB课程有个「20/80原则」,老师的讲述只占20%、80%是设计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十分重视探究实作实验,在学校会展示很多学生的作品(比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太阳系模型);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以及如何学习,并做为校园空间布置的一环。

新课纲也回归到以孩子为学习主体,要从过去「每个学校教的都一样,每个学生都视为一样来教」,转为「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每个学生要视程度兴趣不一样来教」。

关键面向2.注重个别差异化的学习

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前提下,素养导向教学相当注重个别差异化的学习,以满足每一位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包括提供量身打造的学习素材或评量;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喜好,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同时给予回馈、指导、活动或挑战任务,以协助个人在学习方面的进程。

新课纲也赋予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宽广多元的发展空间。所谓「成就每一个孩子」,也就是过去讲的「一个都不能少」,但要帮助每个孩子适性扬才,就要考量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程度,提供多元探索、适性发展的机会。

举例来说,学校可以考量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弹性调整学习的时间、年级及班级的组合。特别是英语、数学等学习落差较大的学科,依照不同程度来分组教学,更能达到因材施教。

此外,国小、国中阶段每周有弹性学习课程,可进行跨领域统整性主题∕专题∕议题探究、社团活动与技艺、特殊需求领域及其他类课程。到了高中阶段,更减少必修学分、提高选修学分,开设校订必修、多元探索或加深加广选修课程等,就是希望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及方法。

孩子的学习路径调整了,升高中或大学的考招路径也会配合调整,减少以单一考试选择学生的比重,而希望更看重学习历程的多元表现,让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找到适合的人生跑道。

关键面向3.在生活中能实践及应用

「新课纲与现行课纲之间并没有断裂,重视素养也没有否定知识的重要,」大考中心主任刘孟奇指出,知识是素养的基本,但素养更强调知识要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与学术探究情境中的问题。

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例如人口老化、气候变迁、海洋垃圾,通常不是单一领域或学科知识就能解决,因而跨领域、跨学科的统整学习变得更重要。

陈佩英和一群长期参与教师共备社群的高中各科老师,组成「爱思客」(ASK,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s+认知Knowledge)团队,透过跨领域素养导向课程设计工作坊,协助老师尝试开发新的课程,改变学习的样貌

跨领域素养导向课程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习生态与系统文化,从改善现有的系统慢慢转型为创新未来需要的系统(见表)。例如,以前采取的分科独立教学,转为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学习;以前偏重大量记忆、反复练习,现在要整合知识、技能、态度,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为目标。

「在素养导向的课程中,大概念的抓取很重要,就像整串粽线绳头一样,而不是教学生一堆零碎知识;接下来再透过活动的设计,带入关键知识及能力。」新课纲的重要推手之一、板桥高中教师张淑惠说。

素养其实也是一种学习迁移的过程,在各种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规范的学习中,能够将对某件事物的学习,转化到另一件事物的学习。

第一线冲击:教师,能不能改变?

品学堂创办人黄国珍指出,素养教育的趋势改革,最直接冲击到的是老师,不是学生。光靠教科书很难教出素养,老师本身的素养才是最大的关键,也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天花板。

「素养教学对老师其实是很大的松绑,就看老师愿不愿意走出去,」黄国珍认为,老师应跳脱学科本位,回归到孩子的学习与发展,即使面对学生的提问、挑战,不是去要答案的结果,而是不断挑战学生「找答案」的过程,以及他们如何建立自己的表达、论述。

至于素养导向的评量怎么出?国教院测评中心主任任宗浩指出,素养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就可以是很好的考题

拥有学习热诚比考高分重要

升学大考中强调素养导向的命题方式,高分贝宣告着这种新学习的到来。刘孟奇表示,今年大学学测各科平均约有2成是素养导向的考题,大学端动起来,高中的教学现场就不得不改。国中教育会考和课室平时评量也在开发新的题型中,考的不只是学科知识或学习内容,还有对于知识概念的判断、应用或生活问题的解决。

「素养奠定在兴趣和态度,」国教院测验及评量研究中心主任任宗浩强调,孩子拥有学习热诚比考高分更重要。

台师大心测中心主任陈柏熹也指出,台湾学生在PISA、TIMSS等国际评量中的学习成就名列前茅,学习动机及态度却明显低落,「我们需要改变评量方式,重视学习过程更甚于结果,才能让孩子对学习保持热情及兴趣。」

孩子对学习保持热情和兴趣,才能成为终身学习者,并整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在生活中实践及应用出来。

新课纲推动在即,新教学及新学习有没有办法落实?国教院课程及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洪咏善乐观的表示:「教育第一线的网络学做+共振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动能。」她分析,近年来老师相互学习创新的风气盛行,大家共同摸索适合未来教育的新模式,是推动新课纲很好的基础。

教改的后盾:家长,能不能接受?

面对新课纲带动的种种革新,特别是考招的变化,家长通常因为不太了解,难免感到焦虑或恐慌,甚至批评教改是把孩子当做实验的白老鼠。

「考试是最公平的人才筛选方式」,这是家长最常见的一大迷思。「大家要对考试的公平性有所省思,」国教院测评中心主任任宗浩坦言,孩子天生的能力有差别,传统讲述较适合语言逻辑思考能力好的学生,考试考高分就能够优先选择学校,或大专院校约2000多个不同的科系,只凭学测和指考成绩来分发学生,是否真的公平?

关于素养导向试题,大考中心主任刘孟奇认为,家长经常希望能有个药方。其实不用感到恐慌,因为考的是基本功,平时只需要广泛阅读、接触多元文本,以及关心生活(周遭发生什么事)。

面对多元升学管道,任宗浩建议家长,对升学路径要了解,陪孩子找到长处,配合选修课程及社团活动,给予较多的支持。

延伸阅读:

1.科技时代更需学习力与好品德

2.孩子总是「出状况」是因为你没有先看见他的好

3.诱骗82名少女拍裸照恶狼:我从小就一直补习,爸妈说交那么多朋友没有用,只有网路上的小朋友会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