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107课纲究竟在改什么?

文/王惠英黄启菱

107课纲新闻不断,包括:「大学端及高中端对大学考招新方式歧见很大」、「课纲审议委员组成违法,教部急改聘」、「社会课纲争议大,延至109年才实施」……,不断出现的争议,看在多数父母的眼里觉得雾煞煞,真是无所适从。

在新闻烟花之外,作为12年国教的指导方针,107课纲其实牵涉很深刻的教育理念及十分复杂的教育体制运作,希望台湾教育样貌能大幅翻新:从过去「每个学校教的都一样,每个学生都视为程度一样来教」,要变成「每个学校都不一样,每个学生要视为程度及兴趣不一样来教」,是种颠覆当前家长及不少第一线教育工作者想像的大革新。

世界变动太快,教育体系却改变缓慢,先进国家其实都非常焦急,教育改革的脚步也愈迈愈大。《未来Family》除了实地到教改领头羊国度芬兰采访,也比较了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法国、纽西兰等多个教育改革的最新蓝图,发觉台湾推动12年国教及新课纲的蓝图,其实可说是与世界同步,都强调素养导向课程,不仅要让孩子学到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态度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

根据进度,107学年正式上路时,届时的小一、国一(七年级生)及高中职一年级(十年级生)新生就要全数使用依照新课纲写的新课本,老师也被期待要用新的思惟及方式来教学生。

107学年的高中职一年级新生,也将在110年适用新的大学入学考招模式。但,这波新教育浪潮的动能,正在撼动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教育现场,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逐步启动变革,不必等到110年,107、108、109年的大学入学方式、考题方向都正在往新的理念微幅调整。

以往课纲的制定都由教育部操盘,这次的新课纲首度由国家教育研究院规划,再将课纲草案送教育部审议。课程总纲在两年多前拍板定案,领纲审议却是一波三折,历经政党轮替后重组新的课审会、课审委员资格认定发生问题,审查进度延宕,但仍希望顺利于107年展开。

台湾教育现场正在汇聚强大的正向能量,因为太多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旧有体制的问题。

改革是为了成就每一个孩子

「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但学校的改变太慢,新课纲有助于学校检视现况、放眼未来,」宜兰县教育处处长、前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长简菲莉表示,新课纲要做的是解构既有的惯性,「它告诉学校,你不能再关起校门来不改变了,不论你以前是不想改变、还是害怕改变,如今都有一个新的机会点。」

「每一个生命都很重要,但在教育现场看到比较多生命『只是在等时间过去』而已,」台北市丽山高中教务主任蓝伟莹强调,这些孩子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不自由,就连老师也一样,他们其实拥有热情、才华,却没办法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再不从教育去改的话,不用谈竞争力,连国家生存都有问题。」

新北市桃子脚国民中小学校长李惠铭也有深刻的体会,当世界正快速的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在发展,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如何,「与其用未来塑造孩子,不如让孩子创造未来,未来就是由许多『自己』自然汇聚的。」

过去的教改虽然也引发了不少批评,但它的确动摇了旧势力,之前一波教改「9年一贯时代」,已奠下一定基础。共识是,要回到以学生为本、探究学习的本质。「新课纲称不上是一种革命,它就是延续上一阶段的教育成果,再进一步深化,是『接棒』的概念,」国教院副研究员范信贤说。

新课纲的精神是「成就每一个孩子:适性扬才、终身学习」,李惠铭说,这并不是全新的东西,「成就每一个孩子」跟过去讲的「一个都不能少」、「没有孩子落后」,都是一样的概念,只是新课纲的愿景更具体化,「我们要成就一个孩子,一开始就要让他『适性』,找到自己有兴趣、有热情的领域,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去,然后才能『扬才』,好好发挥天赋、拥有往目标前进的能力。」

这波课纲改革,不只需要校长、教师共同努力,就连家长也要跟着一起改变。简菲莉强调,家长要放下传统的观念,不要再以有多少学生考上台大或顶尖大学来评价学校,「学生考试考得好,并不等于成为一个更好或未来需要的人。」

以下几个变革亮点,可以一窥107课纲的方向:

变革亮点1:不只学知识,更要学「素养」

要一次看懂新课纲,必须掌握下列几个关键字:素养及自发、互动、共好(简称「自动好」)。「素养导向的课程是世界教育潮流所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陈佩英指出,『素养』的内涵包含态度(Attitude)、技能(Skill)与知识(Knowledge),称之为爱思客(ASK),三者看起来是分立的,但在课程设计及学习过程中,却像麻花般是互相交织的。新课纲提出「素养」的概念,并非推翻与否定9年一贯强调的「能力」,而是丰富并落实「能力」的内涵,透过课程教学设计,促成自发、互动、共好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者」。

变革亮点2:学习跨领域、贴近生活情境

跨领域也是新课纲很强调的概念,「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或主题是很难用学科去切分的,新课纲有更多空间,让孩子做跨领域的学习,如此一来,能让学习更呼应现实生活、更有情境与脉络,孩子会觉得学习的意义感提高,」范信贤说。

举例来说,北政国中的生态创客社,为解决学校落叶过多的问题,开始自制落叶堆肥,同时引进具有生菌、木工专长的家长来提高效率;又如桃子脚国中小推动「校园梦想家」,让每个班级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认养生态池、设置校犬之家、为小学生说故事……,懂得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一种「自动好」的素养表现。

变革亮点3:高中生可以跨校选修课程

未来的高中生,也可以跨校选修,甚至到其他社教机构修课,学分数是可以被承认的。「搭配这波新课纲,相关的法规空间都会一起打开,」中小学师资课程教学与评量协作中心规划组组长李文富说,以香港为例,高中生有所谓的「联校课程」,可以到邻近的学校去修课,台湾未来也可有类似的作法。

「比方说,台湾可能会有县市区域间的跨校联盟,让孩子有更多的修课选择,或者也可以到美术馆、博物馆等机构去修课,」李文富说,课程要怎么界定、学分数如何算等等,有许多实务环节,政府都会陆续讨论、推出相关办法。

首次引进专业引导师带工作坊

推动新课纲,台湾的确面临不少问题。新课纲的总纲在103年底公告,「之后的一年多很安静,相关的配套都没有动起来,甚至大家在等:新政府上台会不会不要做?」蓝伟莹直言,似乎是到新政府上台后,大家才认为新课纲真的要推,有预算,也有配套,但现在还是有一些问题,例如大学考招方式就有许多争议,「不难看出,我们的横向连系系统思考是很差的,总纲里面列的素养,我们这一代很多人自己都缺乏。」

不过,这波课纲改革真的全力动起来了。国教系统出身的教育部长潘文忠,深谙其中「眉角」,每个月亲自主持定期召开、协调跨部门运作的「协作中心」会议,所有一级主管都到场开会。另外,国教署也密集展开针对教育第一线的培训,甚至首次引进企管训练方式,以引导代替领导、以沟通代替命令来进行学校及教师的增能培力

「不只基层热血教师有强大力量,大学教授、校长、主任都要一起参与学习,同时前导学校带领一般学校来改变,每个系统圈也要像学生般自发、互动、共好,成为终身学习者。」陈佩英说。

很多人都认为,这次新课纲若没推动成功,就不会有下一波了。蓝伟莹对此抱持乐观态度,「我问过很多学生,他们都很期待新课纲,大家还是要试着一点一点的做,每一个今天都比昨天好,那就很棒了。」倘若这一波改革真的做起来,也许下一波就能看到高中生是完全自由的在选修课程了。

其实,107课纲还没推行,117课纲即将启动研究。洪咏善透露,国教院在这波新课纲上路后,就要开始思考117课纲了,「未来的课纲要在此波课程实践基础上,持续思考和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习更有多元弹性的空间。」

教育改革是缓慢的,全球皆然,5年、10年间看到效果并不算慢。全球都在进行教改,大家都很焦虑,《未来Family》采访团队去年底亲访后的观察是,连芬兰这么信任教育体系的国家,父母、老师、行政系统,都对改革批评不断,台湾教改工程更是重重难关,怨声载道可以想见。然而,如同芬兰上下对教育政策的共识:改革是一定要进行的,如何愈改愈好,才是努力的方向。

延伸阅读:

1.不是吃饱就好,还要安全与健康 孩子的营养午餐 到底吃了什么?

2. 教师培力与增能,政府做了什么?

3. 陈安仪谈婆媳:不停的埋怨,是对自己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