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亲手打造独木舟 「动手」激发主动学习

文/王惠英 摄影/吴毅平

地下室变身造舟工厂

关渡国小推动「一艘我的船」的主题教学,一个多月前,该校地下室化身为造舟工厂,六年级七个班、170名学生,在手作达人温志荣(大沐老师)的带领下,展开长达一周的造船体验

每个孩子先花4小时做出一艘自己的独木舟模型,接着各班分成两组,围绕在长条桌旁,搭骨架、组装、绑绳涂胶及为船身蒙布,大约花24小时分工制作四人座的独木舟。完工后,14艘大船合力抬到操场上,在大人、小孩都玩High的洗礼仪式中,每张笑脸代表辛苦付出后的荣耀与骄傲。

以独木舟为主题,串连多面向学习领域

(正文)在这项主题式教学中,各班老师不仅带着学生合作动手造舟,更规画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自然、社会、艺文、健体、综合活动等,均进行与海洋相关的融合教学或延伸教学。

「学校提供大方向的规划、课程的架构,再由各科教师去做弹性调整,」关渡国小教务主任林莉珊一边说话、一边翻阅来自不同老师的课程计划,而以六年级学生做为主题式教学的对象,是因为该年龄层的孩子成熟度较佳,师生经过一年多相处也有默契,较能展现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语文领域为例,老师针对国语课规划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纸船》、台湾作家廖鸿基的散文《鬼头刀》来延伸教学,而在造舟过程中也发下学习单,每个学生记录造舟日志,作为写作素材,然后再自行命题来书写。

又比如艺文领域,学生们利用音乐课选出、自编或改编独木舟启航时的歌曲,并练习演唱、直笛吹奏,而美劳课则进行吉祥物设计、船身设计及彩绘船旗制作等。

然而,对教育现场的老师而言,进行翻转教学并不容易,他们必须克服课程准备时间不够、授课时数需要调整、学生集中上课时的带班技巧等问题

举例来说,全年级师生从4月18日到22日集中进行一星期的造舟计划,各班导师需要长时间在现场协助学生实际动手施作,而不同的科任老师也会在授课时间帮忙拍照、照顾支援,但是各科的教学进度必定受到挤压。

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是老师们的共同期待

「推动主题式教学,人是困难的部分,」家住基隆河边、有时划船上下班的关渡国小校长吴文德坦言,为了引起老师们的感动与共鸣,他曾把所有老师请到校长室,播放自己到清水断崖、小琉球等地的划船影片给大家看,但最终仍尊重每位教师的想法与决定。

「学生的期待是一大关键,」吴文德说,每个班级导师的想法或关注点不太一样,但基本上都认同要给孩子不一样的学习,因此,尽管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只要回归到学生的学习面,就容易沟通、产生凝聚。

吴文德指出,在教师自主、专业教学的前提下,有关教学进度问题,可以采取略过、略读或改上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等作法,「上课的重点不是课本,而是课纲内的精神。」

有趣的是,六年七班学生在受访时表示,老师仍会教完课本的内容,而且是慢慢教,要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懂。该班导师梁苗伦听到记者转述后,笑称自己平常上课本来就较不注重考试,因而教学进度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不用花太多时间写评量

除了自力造舟是工程浩大的教学课程外,吉祥物设计、船身的设计及彩绘、船旗制作也需占用较多时间,估计约7~9节美劳课,挪用书法课、事先帮学生备好设计底图、弹性调整授课内容等,都是为赶上教学进度的解决之道。

美劳科任教师林秋鸿分享,这学期美术课还要进行两个单元,分别是彩绘磁砖与毕业制作(如布置毕业典礼会场),不可能跳过不教,但必须压缩上课节奏,「本来每个学生要做一个图形,可能调整为两个人一起做,这样就能更快完成。」

此外,以往学生多属个人的创作,现在要合力彩绘完成一项大作品,必须把设计的图案放大,而且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避免有人认真做、有人在旁边玩,秩序的管理就是一种教学的挑战。

「造舟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不容易,你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吴文德在洗礼仪式中肯定孩子的表现,并于受访时侃侃而谈,现在孩子较缺乏动手操作的实践经验,造舟不仅是一种创客(Maker)教育,同时也是重要的生命体验。

温志荣指出,造舟计划试图透过动手做来翻转填鸭教育,「唯有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才有办法在24小时工时中完成。」

造舟就是创客教育,透过动手作激发主动学习

尽管家长难免会担忧安全问题,但这群平常可能只拿过美工刀的孩子却没令人失望,从做小船到大船,第一次尝试使用锯子电钻或其他电动工具,丈量、切割、钻孔、锁螺丝、绑绳、点胶……,虽然难免发生小割伤、烫伤起水泡、甚至下水可能翻船等意外状况,但他们都不被这些小阻碍打击,允许失败、挫折或小叉路,最终的学习成果将会更扎实。

从分科授课到主题式教学,尤其结合实际的动手操作,学生不再局限于知识和考试,而能学到思考讨论、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统整能力。

参加自力造舟课程的学生,有的对于每天长时间的工作大喊「好累」,有的则很开心能够有亲手制作一艘船的经验,他们都认同比起传统坐在教室里上课听讲有趣多了。

团队合作是最大的收获

同学们在受访时几乎一致认为,团队合作是最大的收获。譬如要组装船的骨架,有人必须帮忙做好固定、有人则要负责绑棉绳,其他如点胶、锯木头、钻孔或锁螺丝等工作,需要每个人即时互相分工支援,就连最后的船身彩绘也要仰赖众人之力才能顺利完成。

此外,船刀有缺口没法黏、木头长度不对、肋骨弯曲容易折断等,都是造舟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考验着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肋骨泡水泡久一点,就比较容易弯了。」有学生分享经验。

「带孩子造舟,不是为了打造一艘完美的舟,而是透过一艘『不完美的舟』来成就『完美的学习』,」温志荣期许孩子在参与中学习团队互助、个体尊重,以及正确与安全使用工具,有助于开展未来的学习视野,「Do It Together(DIT),没有竞赛、只有互助,重点不是哪一班先完成,而是大家一起来完成。」

「如果孩子没有经验,就不会有感动,有感动才会有行动,」吴文德强调,只要能够咬紧牙根完成一件困难的事,相信这样重要的生命经验会在日后的人生继续成为诱发力。

未来Family好读分享:

名人妈妈经〉钟欣凌 经营家庭 是无可取代的人生风景

懂得等待的孩子,才懂得尊重别人的需求

爸爸不是没时间陪小孩,而是给自己太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