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Family/压力与情绪管理:亲子一起练习情绪三部曲

作者:林郡妙

情绪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但当表达情绪的行为无法被接受,就会成为问题,久了就会累积压力,造成问题。这与个人生活经验有关父母如能让孩子经历多样化的情绪,孩子就拥有更多的「工具」做选择反应

如果你: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感受;习惯对孩子施行打骂教育;对孩子有太多不合理的期许;抑或夫妻老爱在孩子面前大声吵架……,那么你可能要小心了。父母亲的习惯不仅会累积孩子的负面情绪与压力、造成行为偏差,长期下来更会损及大脑发展、影响学习力。

经验决定你如何表达情绪

曾任纽约大学心理教授美国西点军校领导力及行为科学系教授与美国执业心理医生研究压力、情绪与健康主题多年,现任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兼任教授陈永仪指出,情绪就是「感觉」,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感受」本身没有是非对错,但当表达情绪的行为无法被接受,就会成为问题。

不过,为何有的人特别容易有负面情绪,且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失当呢?陈永仪指出,这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很有关。

陈永仪强调:「大脑的连结有这样的特性。你若是一天到晚看到生气的爸爸,相较其他情绪,对『生气』的熟悉度就会增加,此神经回路也会变得比较敏感迅速。往后遇上任何情况,直觉反应可能都是先发怒再说。」

咨商心理师陈仪安认为,情绪会衍生行为问题,往往是生活中的不愉快经验点滴累积而成。例如,学龄前孩子生气时的表现,常是打人吐口水、乱砸东西等动作性的行为。这是因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尚未成熟,还无法用言语完整表达情绪,被欺负或受到委屈时,人的防御本能便显现出来。倘若家长未能理解孩子愤怒的原因,只是一味的制止行为,孩子的情绪无法被理解,便会累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积多了,会衍生更多行为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情绪影响人际、更伤脑力

陈仪安提醒,若孩子时常处于紧张、害怕、愤怒等情绪高张的状态,很可能损及大脑的长期记忆,学习效益也会降低。她解释,人在学习时,得先将读到的知识内容组织、理解后才能记得牢,相当耗费脑力。但紧张、害怕、生气等情绪攸关生存危机,大脑一定会倾全力优先处理。而当大脑的主要资源被占据,书又怎么读得进去呢?

由珊卓阿玛特王书宏这两位脑科学家合著的《儿脑开窍手册》也指出,研究已发现,长期的焦虑与压力,不只会造成大脑里掌管记忆的海马体积减小、导致记忆能力受损,更会让大脑前额皮质缩小。而前额叶又与记忆、规划与组织能力有关,这些都是关乎学习的重要能力,影响不容小觑。

家长若情绪高,孩子的情绪低不了

陈仪安观察,孩子的负面情绪累积,和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态度有关。有些孩子的情绪、行为问题,正是来自父母过度严格的管教

或许有些父母认为:「我也是被骂大的,为什么我行,孩子不行?」但陈仪安说,每个人的气质不同,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的特质,找出较适合的教养方式,而不是全凭心中的那套规矩来管教孩子的言行。否则亲子关系只会更紧张,孩子的情绪问题也只会更严重。

陈仪安补充,有些家长虽然不常打骂孩子,但因夫妻关系紧张,动不动就大吵。若孩子也在家里,听到或目睹爸妈争吵,情绪很难稳定。她强调:「孩子的情绪波动,不见得是家长对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家长做的事,孩子都看在眼里。」

陈仪安也建议,家有手足的家长若不想太常动怒,就尽量少介入手足间的纷争。她强调:「家长如果孩子的每件小事都要管,可能整天都在忙着骂人,当家长的情绪高,小孩的情绪就低不了。」

看不见不等于没问题

陈仪安说,像口出恶言、打人等「看得见」的情绪行为问题都算好处理,就怕孩子没把情绪表现出来,让人无从察觉问题。

例如自我要求高的孩子,面对父母的高期许,会督促自己努力达标。而父母看孩子「做得到」,总会要求「好还要更好」。陈仪安提醒,孩子表面看来很让爸妈放心,但往往暗藏情绪的「未爆弹」。因为父母的要求无止境,会让孩子觉得不管再努力,都达不到爸妈心中的完美,便会不断累积压力与负面情绪。而人终究需要成就感,才有前进的动力,这些孩子亦然

陈仪安认为,自律甚严的孩子,不用家长盯就会给自己压力,家长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放松」。多鼓励他们在过程中的努力,也让孩子知道「失败很正常」,让他们学会「放下」,孩子会渐渐释放给自己的压力。

陈永仪也指出,压力是否对人造成影响与伤害,端看其控制感、程度与时间长短。例如,研究发现,若可在压力情境下找出自己的掌控点,会减少压力带来的影响。

另外,研究也显示,极端程度的压力,有可能只经历一次就足以造成心理创伤与大脑结构的改变。但程度较低的压力,短期不会有太大影响,适度的压力更可以是助力,让表现更亮眼。但要注意的是,对大脑与身体而言,压力等于紧急状况,体内各系统都必须进入紧备状态、立即做出反应。短期虽然无妨,但久了身体不堪负荷,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也会随之而来。

情绪三部曲:认识→接受→处理它

陈永仪认为,情绪是很多元的,父母如能让孩子经历多样化的情绪,孩子就拥有更多的「工具」做选择反应。她建议,比较好的做法是「和孩子一起练习认识情绪」。

练习的过程可以是问问自己、也引导孩子去想「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学习认知情绪的存在。接着,不管当下感受再不舒服,都试着接受。接受自己的状态后,不用急着处理,而是让情绪沉淀;有时候经过沉淀,不好的情绪就过了,倘若还是过不去,再来思考该怎么处理。多多练习,就能学会用更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陈永仪补充,孩子生气、难过时,可以告诉孩子「没有关系、过得去的」,因为「不持久」正是情绪的本质。例如孩子难过哭了,就让他好好哭一回,下次再碰上难过的事,就会知道自己挺得过。这样的练习会在大脑建立回路,人的容忍度也会提高。陈永仪建议,别为了怕孩子难过,就急着做些什么转移情绪,「没有经历过情绪,你不会知道怎么面对、处理它。」

延伸阅读:

1.大脑的6个新思考:这样学习就对了!

2.就算「不是故意的」,也得承担起错误,孩子在学校误伤了同学,妈妈要他面对的3件事

3.孩子只要「听话」就好?其实懂得思考为自己负责才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