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苓/关键不在教什么 而是怎么教!
▲无论是文言文或白话文,要让学生真的觉得学习有趣,重点在于老师怎么教!(图/视觉中国CFP提供)
最近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也有很多读者来问我的意见,毕竟我是中文系毕业的,又教过九年高中国文,自己也还算是一个作家。
但我始终没有明确「表态」,只在心中「纠结」不已,到底不读古文,对一个年轻人会有什么损失呢?好像没有;但像《论语》、唐诗、〈赤壁赋〉之类中的绝美佳句,人生如果没有学过也是莫大遗憾。这到底该如何是好?
问问当事人,十个学生九个反对文言文,因为读起来艰涩难懂,要花很多时间背文句的注释,甚至要背诵全文。但十个国文老师里却有九个赞成文言文,因为要逐字逐句地讲解,他们才有发挥的空间,白话文固然易懂,但是难教,否则也不会对课本上现有的白话文,常常叫学生「自己看」。
于是我发现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占多少,而在于老师用什么方式去教。例如〈赤壁赋〉这样绝世的作品,老师如果仍花费精神在教学生背诵:「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在黄州做什么官,在杭州又做什么官,最后被贬到海南岛」这些无聊的资料,然后一字一句的解释文章中每个词的意思(当然也要背起来),最后甚至还要学生把整篇文章背起来以应付「默写」的考题,却没有对苏轼的多才多艺,好发议论以至不断被贬,但被贬官后又都能做得很好,而且从来不自叹自悲的旷达心境加以阐述;更没有好好分析〈赤壁赋〉这篇文章的优美用词、和谐音韵、感情与景物合一(虽然他到的不是真正古战场的赤壁),甚至其中的人生哲学,例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那么天地万物没有片刻时间不正在变;从不变的观点来看,那么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永恒不变的。)那么一篇好文章学了也是白学,大部分学生在考试完毕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多可惜!
▲〈赤壁赋〉这样的绝世佳作,如果老师只教学生背诵,而不去解析苏轼的心境、语句的优美,对学生而言当然枯燥乏味。(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而对于白话文,我就亲眼见过学生在读吴晟的〈农村感怀〉,背的却是「吴晟,本名吴胜雄,彰化溪州人,曾任溪州国中教师……」的作者资料,而文章(新诗)因为太简单,除了其中一个词「广袤」意为「土地广大」需要记一下之外,其他就不必多费时间了。这是不是又可惜了一篇好文章?如果是这种教法,就算选了王鼎钧、琦君、张晓风、龙应台的好作品收进来,也只是枉然的「自己看」而已。
不管选多少比例的文言文和白话文,重要的是老师要教文藻、教义理、教赏析、教内涵而不是教作者、注释与默写。真正好的文言文就算先翻成白话文再教,学生容易理解,也更有余力学习真正精辟的部分,我想这才是釜底抽薪、解决争议的好办法吧!
好文推荐
苦苓/两个相吻的男生
●苦苓(王裕仁),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自由作家、雪霸国家公园解说员。新着《热爱大自然/草木禽兽性生活》出版中。个人脸书专页:苦苓(王裕仁)。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