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答问:"双一流"建设怎么评?评什么?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3月2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今天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印发《“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指出,成效评价是对建设高校及其学科实现大学功能内涵发展及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其设计与大学排名、学科评估绩效评价等有显著不同。

成效评价的基本定位和特征是什么?

“不计算总分,不发布排名,不是简单的水平评估。”

该负责人指出,在评价内容上,涵盖“双一流”建设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考察期末建设达成度、发展度和第三方评价表现度,呈现高校和学科的总体建设成效。在评价手段上,设立常态化建设监测体系,探索形成监测、改进与评价“三位一体”评价模式,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围绕特色提升质量竞争力,在不同领域方向建成一流。

“注重诊断性。成效评价坚持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聚焦内涵建设,突出服务贡献,强化诊断功能和以评促建,综合呈现高校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结果。注重集成性。成效评价依托专家,根据监测数据部内司局数据、第三方数据,开展定量数据处理定性评估、第三方评价结果比对等工作。”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教育评价是一项世界级历史性实践性课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需要不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调整完善。

成效评价如何“破五唯”?

该负责人指出,成效评价将“破五唯”要求贯穿全方位、全过程和各方面,注重体现“双一流”建设本质要求,充分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改革导向

该负责人指出,要开展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坚持评价视角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统筹自我评价、专家评价、第三方评价,按不同评价方面、不同学校和学科类型,以区间梯度分布等形式,呈现建设高校和学科的综合评价结果。

“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坚决摒弃数论文、数帽子的做法,避免简单以条件、数量、排名变化作为评价指标。在人才培养评价中,突出学生代表作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等结果。在师资队伍建设评价中,重点考察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投入、社会服务贡献等。”该负责人说。

此外,该负责人指出,积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探索建设成效国际比较,结合大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等,对建设高校和学科在全球同类院校相关可比领域的表现、影响力发展潜力等进行综合考察。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建设高校分类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与学科在发展中突出优势,注重特色建设。

成效评价的结果如何运用?

该负责人指出,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对实施有力进展良好、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实施不力、进展缓慢、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减少支持力度,切实引导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内涵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高校自评、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还是综合评价的结果,都不是高校或学科建成一流与否的评判。”该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指出,对“双一流”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需求,坚持久久为功,把精力聚焦到人才培养上、放在建设项目上,踏踏实实开展建设,用服务贡献的实绩体现特色、增强实力、展现水平,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发挥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