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好呢?

新石

话说战国时代,宋国有个养猴老人,这些猴子岁久通灵,居然都像孙悟空一样和人讲话了。

因为猴子养太多经济显得拮据,最后不得己只好找猴子们商量,看能不能少吃一些栗子,早上只给三颗,下午再给四颗,结果猴子们当然将不满意写在脸上。

后来老人只好说:「那早上给个四颗,下午再给三颗好了!」这些猴子才心满意足地接受这样的提议。

东西不变,换个方式来给,结果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可能是这个老人始料未及的事,可是也因此发现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沟通处理一些事情。

猴子本来应该自己摘香蕉吃,可是一旦被养猴老人豢养以后,就只能仰人鼻息,说三颗就三颗,说四颗就四颗,自己能够决定的只有「方式」,而不是「数量」。两岸的关系,从「互不承认」到「两国论」、「一国两制」、「一国两府」到「一国两区」,其实好像一直在某个框架里绕来绕去,新的名词是创造出来了,可是换汤不换药,甚至模糊瞹眛的空间愈来愈大,好像几乎连自己是谁都快忘记了。

这或许是一个很大的危机,如果再加上香港特区,一国那有两区,应该称为三区,我搞不懂,这个「台湾区」和「香港特区」有什么两样?只是差个「特」罢了!这使得我想起最近重读三国演义东吴群英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心态。东吴孙权不亏是有见识的人,最后赤壁战后还是遥尊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曹操政权为正统,然后继续在江东称王道孤。

两岸的分立发展其来有自,要解决这样的争端要靠时间,而不是靠政治手段,特别是经济挟带政治的压力,台湾有自己发展的瓶颈和压力,解决的方法不是靠外来的力量,而是自身的觉醒,我总觉得政府过于依赖外来的万灵丹,欠缺了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外交议题上,意见的相左在所难免,所以需要更多的沟通互动甚至妥协,不一定要顺着对方的风向球来说话行事,好像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大老爷一样。

不能自己去找香蕉吃吗?一定要在那「三颗栗子」和「四颗栗子」之间抉择吗?过度倾中、倾美都不是一件好事?对中国大陆倚赖它广大的市场、对美国靠它的入境免签才显得台湾的重要性,然后大陆以经济牵着政治,叫你回到政治的谈判桌说一国两区,你谈不谈?美国以瘦肉精美牛进口与否来个顺便,你顺不顺便?天下没有白吃午餐!有所求,就必须有所付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求,不然就是先衡量因为「有所求」所要付出的代价,如果求少付多,那算盘可千万要算得再精准一些,特别是对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

资本主义如意算盘一直是创造需求,不管你需不需要,因为只要有需求出来就必须消费,一旦消费就有钱可赚,我们一直生活在这样的假象当中,很多我们的需求都是这些资本主义的国家或社会帮我们创造出来的,台湾基本维持自给自足的社会、经济功能性在那里?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很多都需要仰赖进口,所以进口的油电民生物资东西一涨价,民生物资也跟着涨,这种现象让我不禁怀念起在地经济的概念,经济生活一直随着外国在波动,说他是全球化的效应是没错!可是过于依赖外国进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些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没解决,和中国谈一国两区,和美国谈瘦肉精牛肉进口的问题,不管如何总让人有一种搞不懂轻重缓急的错觉

●作者新石,宜兰,国小教师。简介表示,这个世界应该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过文字写出来,只要大家相信这个闲居偶得的一点小小观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这个世界就会慢 慢改变,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变世界,至于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充满想像浪漫的读书人,似乎是嬉笑怒骂,却是虎啸龙吟,如果以诗来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亩间、前尘往事在眼前、风流潇洒不敢问、特立独行一片天!」。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