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甫专栏》中国打不趴 川普应思考美中共荣
外媒报导,美国政府已下令台积电11日起立即停止向中国大陆企业供应7奈米或更先进的AI高阶晶片。(路透)
美国大选已经揭晓,川普当选第47任总统。在选举过程中,两党总统候选人及国会改选的参众议员都有不少抗中言论。之前,美国国会经过夏季休会后于9月9日复会,众议院在1周内通过28项涉中法案,主要在确保技术竞争优势和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川普在大选中又准备了很多抗中政策。美中关系,为什么发展成今天的对抗格局,未来又会如何?
在冷战结束后,美国主要对中国采取「接触加遏制」的策略。199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加速,美国对华政策更多是合作取向,期望通过经济交流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并相信这会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开放。2001年美国帮助中国加入WTO,希望通过WTO,中国能够融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和各种力量的增强,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推出,美国开始对中国的崛起显现出难以接受的氛围。2017年,川普上任后对中国发起贸易战,对其大量产品加征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如华为)使用美国的技术和设备。美国对华政策由合作逐渐转向经济、科技和军事的全面遏制。
2020年美国政府推出《保护美国投资者免受中国公司重大风险报告》及后来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对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财务审计要求更加严格及无理的监管,中国公司逐渐从华尔街退市。
拜登上台后,延续了川普对华强硬的基调,更重要的是摆脱川普的孤立主义,寻求与盟友合作,形成联合遏制中国的全球战略。在亚太地区更加大与日本、澳洲、印度的军事合作,推出如「四方安全对话」(Quad)和「AUKUS」联盟及「印太经济框架」(IPEF),意图制衡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拜登政府也加大对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审查,特别是针对科技、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并购活动;并对中国科技行业进行限制,实行精准打击,尤其是针对半导体、人工智慧(AI)、量子计算、5G/6G通信技术等尖端领域,透过实体清单对科技关键企业制裁,限制华为、中芯国际等公司获取先进的晶片技术和设备。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推动国内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晶片与科学法案》进一步增加对国内半导体行业的投资,鼓励美国企业加大研发和生产,保持科技领先地位。另外还加强与盟国的合作,积极推动「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政策,支持美国企业将生产设施迁移到与美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以减少对中国各项商品的依赖。
2024年美国虽修正对中国策略,强调「去风险化」(de-risking)而非全面脱钩 (de-couple),即通过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来减少风险,而不完全切断经济联系。但在战略性产业,如半导体、稀土材料领域,前者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加大对中国的打击;后者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鼓励美国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如东南亚、印度或回流美国本土。
美国只有在某些全球性议题上,如气候变迁和公共卫生非战略领域,选择与中国进行有限的合作。在普遍仇中抗中下,世界已经出现美国与中国两个阵营,产品则是两边自有规格。
中国科技、经济是否会被打趴?最近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谈到了中美贸易关系、美国总统大选所引发的经济影响,以及全球化的未来等议题,发人深省。他也认为美国抗中只会促使中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能力。的确,澳洲智库「澳洲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8月28日发布了各个国家的先进技术研究竞争力排行榜。在64项关键技术(包括AI等可转用于军事的技术)中,中国已经在近9成(57项)技术上位居第1。
台湾夹在两头大象之中,动辄得咎,十分难为。美国2024大选已结束,在激情消退的选后,实在应静下来,离开对抗思维,思考如何共存共荣的策略。这才是社会发展的正道。(作者为中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中信金融管理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