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集合店的未来关键是拉购物频次

零食集合店是中国零售业独有创新的最新一例,它能出现显示中国零售市场仍然还有活力。

它也被认为是一个好业态,对零售增量创造,以及市场需求拉动都有价值与贡献。

但同时,零食集合店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面临:资本主导(未来在资本手里,前期估值太高后期如何投,资本有没有信心);整体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但局部也开始出现网点过剩;竞争加剧加盟商盈利越来越困难等情况。

更重要的是,这个业态当下的形态仍不是最终形态,它的未来还会迭代,因此,其的对周边零售业态的冲击,以及本身市场格局如何变化仍需观察。

至于迭代方向,《商业观察家》认为将是往跨界拉升购物频次方向走,如果能成功,这个业态的市场容量还将可能大幅扩容。如果做不到,那么,财富“盛宴”也可能很快过去。

01

缘起

过去一段时间来,零售专业化发展趋势在中国市场创造出了许多新业态与新生意机会,这些冒出来的新业态很多都是中国独有,全球其他国家没有这样的业态。

可以说,这波中国独有创新最早是从水果专业店开始的。

以百果园为代表的水果专业连锁,只有中国有,全球其他国家并没有这样的业态。它将超市大卖场、农贸市场等中心化业态中的水果品类单独拿出来做专业化连锁化开发,拉升了品类标准,并以此积淀形成了更高的效率与更专业化的供应链能力。

然后是钱大妈,它将超市大卖场、农贸市场中的冷鲜猪肉品类单独拿出来做专业化连锁化新业态开发,并创新配套出了新的营销场景(不卖隔夜肉)与供应链体系,到当下也做出了两千多家店,为中国独有。

再后来是锅圈,它将零下18度的冻品单独拿出来做专业化连锁化新业态开发,并以此架构新营销场景(火锅烤串)与供应链能力。尽管争议很多,但锅圈门店基数已经很高了,这个业态仍是中国独有。

到现在的热点——零食集合店,或者说零食量贩店,是将休闲零食单独拿出来作为主力品类,来进行专业化连锁化开发。当下市场冒出了许多零食集合店,比如零食有鸣等等,其中头部企业2023年的市场目标是要冲百亿销售规模。

将这些中国独有的专业店新业态整体比较来看,其实它们也都有一些共性特征。

《商业观察家》总结了四点。

一、便利。

这些新业态相比传统大卖场、农贸市场等中心化业态都更便利,在购物便利性上有提升。

它们都是在中国独特的城市化发展浪潮——小区居住形态下长出来的果实。小区聚集了人口(订单)并供应了大量几十平米面积的街道底商与小区商铺,成为了这样专业化连锁形态出现的土壤,所以,它们能做到离消费者更近。

只是出现时间有先后,最早的一线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百果园、钱大妈这样的业态。随后是二线城市的城市化大量爆出社区生鲜新业态。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发展则成为了锅圈与零食集合店(二线城市也有)不断壮大的基础,因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能力还是相对不高,吃便宜“冻品”等的需求更多。

二、丰富。

将大卖场、农贸市场中的某个品类单独拿出来做主力业态开发,这些新业态无一例外地都将这个品类的丰富度做得更好了。

像零食集合店,尽管门店面积不大只有几十平米,但零食集合店的零食SKU其实相比大卖场等更丰富,很多都经营上百支SKU,所以,零食集合店也可以称之为零食量贩店。

更丰富的选择构成了这些专业店的吸客能力,因为给了消费者更多挑选乐趣,进而使其的门店具备了一定的辐射能力。

三、客单价有拉升。

更丰富的选择与更好的商品品质带来了更高的客单价,消费者可以一次买多。

当下在三线城市的零食集合店的客单价都能做到10元以上,比同区域的便利店要高,甚至高很多。

四、更专业。

聚焦一个品类做连锁化开发,要持续成长肯定是以专业为驱动的,要拉升这个品类的零售标准。

比如,零食集合店的包装会做得更年轻。开袋方式更便捷新颖。规格则很多是“一口食”,极尽的方便。商品品质更高。聚焦单一品类库存效率、经营效率、供应链效率也能做得更高,吞吐量大,同时,对消费者口味的研究与开发更专业。小店经营预估需求更困难,要存活也需要更专业的能力。

在供应链层面,由于不是做大杂铺,而是聚焦单一品类,零食集合店的供应链灵敏度相对有大幅提升。很多都是直连消费者,厂家直采,或区域“买断”。现在在湖南、江西、四川等地都已经有做得比较大的零食集合供应商了。

如果经营品类太多、是摊大饼的经营方式就相对很难这样操作。

因此,更好的市场灵敏度、更聚焦的销售场景、更好的用户研究、更专注的运营,让零食集合店在零供合作、供应链效率方面其实有专业化提升。

比如,即便被认为最好的超市卖场企业——胖东来,在早一两年前,如果去看它的休闲食品区,整个休闲食品的经营专业性,比如规格、包装、年轻化等,相比湖南的一些零食集合店都要差很多。

02

频次

以上是零食集合店的优点与价值创造,但零食集合店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加盟商盈利越来越困难等。

开小店,租金成本更高,要盈利需要卖高毛利。但是离消费者更近的小店便利店形态,售价如果太高,或者客单价高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就会觉得贵了,一旦消费者觉得贵了,就不来了。

对于小店形态,在消费心智上,消费者通常都会惯性地认为进店后的购买不应该花太多钱。

所以,小店的客单价相比超市卖场等不高,因此,整体一单的毛利润并不高。如何在对供应商、零食集合店运营方分成后,还能让加盟商赚到钱就是一个挑战。

那么,客单价提升有压力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通过提升购物频次来拉动毛利,来固化“单一”品类的消费粘性。

零食集合店本身则是聚焦零食品类经营,零食的问题在于不是刚需,因此,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在零食之外,未来刚需产品如何选择决定了零食集合店到底能走到多大规模。由于零食不是刚需,这个业态未来如何提升频次是关键。”

目前,市场对于这个业态提升频次有一些设想,比如打造“零食+水果”(水果有零食属性),“零食+冷餐厨房”等的跨界经营。

这个就需要建立新的专业能力,像百果园水果品类专业化能力建成都经历了十多年,再跨一个品类也需要很多时间。

还需要建立新的消费场景与心智。同时,增加品类至少在初期都会拉低门店及库存经营效率,因此,跨界很多时候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定的爬坡期。

但零食集合店当下整体表现为资本驱动,它们有没有这个耐心和空间来夯实“跨界”可能也是个问题。

总体来说,零食集合店还是个好业态,它提升了零食经营的专业化能力与效率,开发了新的消费场景进而创造了增量,它也拉升了传统的小店形态——如连锁便利店业态所达不到的客单价水平,因此,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大卖场的再分流,对于便利店业态而言,也可能构成一次冲击。

投资消费零售 必看商业观察家

本号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