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昆: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或消遣 关键也不在兴趣

来源:本站脑洞arts

著名钢琴刘诗昆先生10岁时即获得中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冠军,17岁获得匈牙利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特别大奖,19岁又获得世界最顶尖钢琴比赛的亚军

是他的“学琴之路” 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吗?

还是他的父母具有特别的教学方法

如果孩子学琴不刻苦,家长应该让步吗?

学琴也是学业,不是消遣

记者:有家长遇到这样的难题:孩子刚开始学琴的时候热情很高;可是一段时间以后,热乎劲过去了,练琴越来越不用心,进度也不理想。此时最让家长为难,如果放弃,半途而废太可惜;如果继续,又担心强迫孩子学,效果也不好。请问刘先生怎么看?

刘先生:学琴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坚持学下去的。从我办的钢琴艺术幼儿园和钢琴艺术中心看,孩子们自己提出“愿意学钢琴”的人数非常多,这跟过去相比,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我认为,这跟儿童的智商有关。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饮食方面家长非常注重营养水平;而且他们很小的时候已经接收到各种信息,钢琴是怎么回事儿,早就看在眼里了。现在2岁多的幼儿就可以学琴;过去的孩子基本上是4岁到12岁左右,才先后开始学琴。

现在的父母让孩子学琴,或者满足孩子的兴趣要求送孩子来学琴,多数家长只是想让孩子多学一门技艺。所以当孩子不想继续的时候,父母会说:唉,不想学就别学了吧,反正咱们孩子将来也不想当钢琴家!于是孩子就“合情合理”地半途而废了。

个人观点——孩子不愿意学,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从来都不是娱乐、消遣或游戏。我要对学琴孩子的家长说:学琴是学业,就像孩子去上学、去完成作业一样。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没兴趣就学不好琴,不如不学。儿童的心理特征,自然是“来得容易去得快”,他们的兴趣容易发生转移,尤其对玩感兴趣。此时家长就应该认真对待,家长不管,孩子就学不好。

还有的家长觉得弹琴就是文娱活动,培养高雅情趣。有这样想法的父母,也不会坚持督促孩子学琴。拿出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学琴,就没有难题了。

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

记者:但是家长们会这样想——强扭的瓜不甜,孩子没兴趣怎么会学得好呢?

刘先生: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愿意弹琴是正常现象。只要家长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孩子就能学得好;相反,家长不管而依靠孩子自己学习,就无法保证了。学琴的关键不在兴趣,关键是用在学琴上的时间。或者干脆这样说,哭着练和笑着练,练出的效果没多大分别。

记者:对于学习相对较紧张的孩子,每天需用多少时间练琴?您有后来的成就,多半依靠自己的毅力,还是家里的管教

刘先生:每天半小时,我认为差不多了。我小时候开始学琴,每天弹45分钟吧,我父亲是比较严格的,弹琴不认真,也会挨打。3岁小孩子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大人让弹就弹呗,弹到10岁获得全国冠军的时候,也不懂得把成绩和理想、前途一类的结合起来,那是大人们的事情。

所以我对家长说,要用鼓励、引导、奖励,适当加入威严、强制的手段,让孩子学下去。 “没兴趣学不好”是针对成年人而言的,成年人成就一项学业,没兴趣就不可能学好,但孩子可不是。不能拿成人思路套孩子。

天资”也不是决定性因素

记者: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这样说,我的孩子手指特别长,特别适合弹琴;也有父母为孩子的手不够大担心。先天条件对学琴儿童而言,占多大比重

刘先生:家长普遍关心两个问题是——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分?我孩子的手够不够大?在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先简单告诉家长一个概念——钢琴是给千千万万人学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正常大小的手,都可以学,只不过手偏大一点儿,优越性更多一点儿罢了。关于天资问题,我并不否认,音乐天分高的人成了大音乐家。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学琴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质

千万别把弹琴当作享受

最后,刘先生用两个比喻形容学琴和弹琴:弹琴就像在车间里干活,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苦闷的工作,与其看到孩子半途而废,莫如有足够的信心,不断督促孩子学成。

他告诉记者,回首当年他的学琴道路,“任何时候都没有觉得轻松、愉快、享受”,所谓成果是对社会、对他人而言的。出了名之后,如果问他愿不愿意演出,他的回答是“愿意”,但那是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从一个音乐工作者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的角度,而不是从“兴趣”的角度。

主张家长在孩子不愿意学的时候,“也得让他学”。因为学琴特别能够锻炼意志,学琴的孩子将来干什么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