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经济模式巨变下的台商机遇
旺报社评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随着十四五规画与2035远景目标的释出,扩大内需、加速产业升级转型、提升关键技术自给能力,已成为未来大陆经济发展的基调。大陆上至中央及地方政府,下至企业﹑一般民众纷纷调整资源配置,将重心置于内需消费及服务业、数位科技及战略新兴产业上,借以迎上这一波经济改革的新浪潮。只是,面对全面强调内需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外界不免担心,未来大陆恐怕会彻底扬弃过去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自成一个循环体系,可能不利全球经贸的发展。
确实,在习近平刚提出内循环经济模式时,类似的质疑声浪层出不穷。尽管大陆官方及学者专家再三强调,所谓的「内循环」是结合内外的双向循环,而不是只有内部循环,但疑虑始终没有消除。缘由就在于不管是从十四五或2035远景目标来看,提振出口、扩大外贸的语词几乎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内需市场、消费、新基建及技术创新等字眼。难怪外界对于大陆内外循环的说法,自始至终,抱持着怀疑态度。
外界疑虑可以理解,不过,若深入剖析内循环所构筑出来的远景目标,再结合近期大陆积极开放市场的做法,不难发现,在以内需市场取代外部需求这件事上,外界可能多虑了。例如,习近平最近在上海进口博览会的开幕致词就明确表示:「大陆将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这句话背后已充分寓含大陆如何实现内外循环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三步骤,先开放市场,再做大内需,最后重新找回出口动能。
对比过去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经验,目前大陆经济发展阶段,其实就是从出口扩张,迈入到进口替代时期。只是,这个进口替代不是基于关税保护或限制进口的做法,而是结合市场开放鼓励外部商品、服务及资金的流入,扶植本土产业的发展。等到未来实力更成熟,就会再次回到出口扩张。换言之,大陆不会停止出口导向思维,现阶段重心在于进口替代、强化自身生产能力、提高附加价值,一旦产业升级转型成功,接下来就是技术、服务、高端甚至是高附加价值产品的输出。
事实上,大陆也已经积极在进行这方面的布局。根据IMF的全球进出口统计,今年第2季,全球出口至大陆的比重攀升至11%,是开始统计这个数字以来的最高水准。而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日前公布的「全球投资趋势与追踪报告」则指出,在今年上半年全球外人直接投资(FDI)总额腰斩的情况下(衰退49%),大陆1至9月的FDI竟然还成长2.5%。
这都意味着,大陆内需发展与市场开放,正大力吸引着外部资源的挹注,加速进口替代的进行。
扩大服务贸易进口,一直是近年来大陆对外开放的重点,也是标准的进口替代模式。目的就是透过优质服务进口,如金融、资讯及电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来刺激内需并带动产业升级转型。大陆商务部近日公布的「中国服务进口报告」指出,未来5年及15年大陆服务进口规模,预估将分别达到2.5兆及10兆美元,增速将明显高于全球均速。同样地,若将大陆FDI依主要领域切分,可以发现,今年以来FDI流入业别主要为电子商务服务业、特殊科技服务业及研究发展项目等,都有助进口替代目标的实现。
面对美国经贸上的围堵与打压,走出一条有别于过往的经济发展路径,既可以维系经济动能,又能驱动科技创新发展,自然就成为北京当前的首选。内循环经济下的进口替代思维,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此一重大经济转折,势必牵动台商在大陆的经营与布局,台商着实有必要及早因应准备。
过去台商在中国的经营方式,主要是利用便宜的劳力与土地,透过代工模式,生产制造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在进口替代大前提下,这种外销导向模式将会产生巨变,将从原本低阶产品大幅转向为高端或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甚至以技术服务进口取代加工贸易出口。方向上,也不会高度集中在欧美,可能会更聚焦在大陆的内需市场。
面临变局,台商得加快脚步,紧紧跟上大陆经济发展步调,方能掌握巨变下的蓝海商机。两岸缺乏互信,看清大局才是台商最佳因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