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乡村振兴,这些发展要素值得关注!
近年来,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发布,各类资源、发展要素和资金加快向乡村汇聚。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乡村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和乡村振兴。
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2万亿元,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6500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1.7万亿元,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850万。
农村改革几十年来,世情、国情、农情都发生了变化。截至去年底,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达到2.9亿。乡村振兴,如何激活“人”这一核心发展要素?如何看待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地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最新的政策导向和机遇有哪些?
日前,“乡村振兴高层论坛・2020成果报告会”在京举行,在这场由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主办的报告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咱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分析与建议。
新形势下,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不断提高农业经营效率。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方式, 它包含了两个经营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二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多年来的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双层经营体制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和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结构和经营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原本的‘统’和‘分’无法满足集体经济新的发展需求,必须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原会长尹成杰说,这关系到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如何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动能等问题。
那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内涵表现在哪?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朱守银认为,新内涵主要表现为:经营体制根本性质更加稳固深化,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更具价值,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实现稳定多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取得突破创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得到系统优化,不同主体利益联结更加复合多样等方面。
新内涵孕育新动能。在贵州六盘水舍烹村,资源量化到户、村民持股分红,成立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刺梨、猕猴桃、蓝莓等高效特色农业;在安徽天长市大地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社共建“联合体”,开展全程托管服务和粮食精深加工,实现小麦从田头到挂面出厂、水稻从育苗到精品包装的全周期生产,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农业附加值。
坚持立农为农,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意味着农村有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相关产业链增值收益也会更多地留给农民。
“这样一个新变化,既是系列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更是基层探索实践创新的结果。”朱守银表示,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为赋予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的提供了制度环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不断发展,并逐步构建起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作为农业农村领域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新农人已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者。
“研究新农人发展质量,首先要对其进行界定。”东北农业大学党委常委、教授李翠霞认为,目前新农人主要“新”在两个方面:一“新”,指原有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采用新理念、新业态或新模式改造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另一“新”,则是指过去的非农生产者进入了农业生产领域。必须认识到,二者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融入市场过程中存在种种差异。
汇报会上的研究成果为新农人描摹出一幅“画像”――结合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分析比较后发现,新农人年龄结构偏轻,受教育程度较高,很多都有为外出务工经历,大都有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怀”。
“到2050年,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关键的要素就是人。科学分析新农人的成长路径十分必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朱信凯认为,未来的15年到30年,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口的重新布局。“现在的农民未必适合当农民,而现在的城市居民也未必就不能成为未来的农民。”
他列出一组有意思的数据:1949年,中国总人口约4.5亿人,大多是农民;到2050年,城镇化率大约为70%,按15亿总人口计算,仍有4.5亿农民,“说明这100年间,空间布局上的人口增量基本都在城市。”
体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农业人口的素质提升更显重要。据农业农村部的调查,目前,农村实用人才有2200多万人,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不到一半,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仍是突出问题。
朱信凯表示,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育一批对农业有情怀、愿意扎根农村从事农业、具有职业尊严的新农人。“事实上,城镇化完成之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不复存在,未来的农民指的就是农业产业从业人员,其收入、生存环境甚至比城市居民更优越,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职业。达到这种状态,说明乡村全面振兴了。”他建议,大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人在实践学习之外提供系统知识培训平台。
今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3亿元支持各地培育高素质农民,基本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留住人、增能人、育新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专家认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将释放更多的红利,为农业农村带来多重机遇。
第一重机遇,体现在现代农业在GDP中的占比有望提升。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在新分类中,包含农林牧渔业、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农林牧渔业休闲观光与农业农村管理服务、其他支持服务等10个大类以及215个小类。这与年初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制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并加强统计核算,全面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一脉相承。
新的统计分类,有助于衡量三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产业在GDP中的份额情况。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1%。有专家初步测算,如按照新的分类标准来核算,农业增加值占比有可能提高至15%,甚至更多。有关专家表示,这为各地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底气。
第二重机遇,体现在农业农村在国土空间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过去的国土空间“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目前已转变成“三大空间格局”――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
与会专家认为,从“永久基本农田”到“农产品主产区”,反映出农业在国土空间中的底盘在扩展。特别是刚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结合今年下半年出台的关于制止防止“非农化”“非粮化”的通知意见,充分显示出国家在确保耕地这一基本盘方面不断筑牢政策支撑。
除了这些最新政策红利,这几年,我国在黑土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方面持续推进,相关的扶持政策密集出台,真金白银持续注入乡村大地,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据农业农村部预计,到今年底,将新建改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1.4万个,规模将超过600万吨;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超过90万个,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超16亿亩次……
这一切,向我们传递出这样的积极信号:乡村振兴,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