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的危机
(图/美联社)
如果一位哈佛大学的学生在校园外举着反犹太人的标语,他会受到美国宪法言论自由的保障,没有警察会去拘捕或骚扰他;可是一旦他转身进入校园,他就可能被校警以违反校规为由压制甚至驱逐。这样细微的差别恐怕才是日前美国大学校长逼退风波的引爆点。
2023年12月6日,宾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三所私立名校校长出席众议院的听证会,作证关于校园内的反犹太主义活动的应对。出身哈佛的共和党及纽约众议员斯特凡尼(Elise Stefanik)向三位校长提问,要求解释如果校园里有人呼吁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校方如何处置。三位校长未正面回答,让斯特凡尼不满,也引来轩然大波。三校的金主、校友反弹激烈,迫使宾州大学校长麦吉尔率先主动求去。哈佛大学校长盖伊在学校同仁与管理层的力挺下暂时保住职位,但是校园言论自由的议题仍旧余波荡漾。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于人民的言论自由给予相当大的保障。追求知识的大学校园更是崇尚言论自由的圣域,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私立名校。有的私校因不接受政府资源的补助,在言论自由的广度上甚至超越宪法第一修正案。但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公立大学普遍接受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与规范,但是私立大学认为在言论自由与个别学校的教育宗旨之间必须取得平衡。如此一来,有的学校校规中对于言论自由的尺度就与宪法保障范围有所出入。
以哈佛大学为例,在哈佛大学的学生手册中就表明,「大学成员的权利与社会其他成员并无根本差异。然而,根据大学拥有特殊的自主权,合理的异议(reasoned dissent)在权利的维持中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而一些私立学校也特别强调自由权利必须被「文明」的运用。
就法论法以及校园中犹太裔师生的感受,三位校长的回答确实有令人感到不足之处。让政客抓住小辫子,给了共和党攻击的机会。三位校长谨慎的发言也不是没有原因,因为校园活动与言论自由的争议由来已久,最著名的一个案例就是希利诉詹姆斯案(Healy v. James, 1972)。事情发生在1969年的康乃狄克中央州立学院(Central Connecticut State College),校长詹姆斯以不符学校政策及未与校外暴力团体划清界线为由,拒绝左翼激进学生团体在该校成立正式组织。结果最高法院判决学校败诉,确认公立大学学生的言论和结社自由权利同样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而且学生活动违反规定的举证责任在学校,而非学生的自清。这就让学校要限制学生校园活动与言论增加了难度。
大法官鲍威尔(Lewis F. Powell Jr.)在该判决中指出,大学教室及其环境是一个独特的「观念市场」,大学校园没有理由在言论自由上比社会更为严格。不过他也指出,大学可以禁止学生进行以下一类活动,诸如「违反合理的校园规则、中断课堂或严重干扰其他学生获得教育的机会」。学校也有权对学生言论施以时间、地点、方式上合理的限制。
撇开法律认知上的争议,今日美国大学校园生活中的言论自由也反映了社会撕裂。许多学生对于言论自由与校园民主的尊重和理解出了问题,对于不同意见的包容大幅下降。不少老师因为研究内容、课程选材甚至口语表达都有可能因触犯「政治正确」而影响到工作。许多保守派的政治人物或学者被大学排斥在外,所谓的「取消运动」,让他们在校园的演说或座谈不是遭到取消就是被闹场。
这次大学校园反犹风波十分复杂,不只是牵涉到大学校长的尊崇、校园言论自由的保障、学校生活秩序的规范、公私教育中的政治界线,事实上还有近年来美国「文化战争」与「观念市场」的争夺战,更有犹太团体与犹太复国主义千丝万缕的纠葛。这就不是一句大学自主与言论自由所能道尽的,这种复杂的角力才是今日美国大学危机之所在。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