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都有隐藏性暴力倾向!专家曝3大构成动机 冷漠社会影响大

图、文:Hello医师/黎佳燊医学审稿:赖建翰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看到随机伤人报导,甚至无差别杀人事件也屡屡发生,而很多行凶者并非是重嫌犯,他们可能和你我一样没有任何犯案历史,却因为生活压力情感冲突等等原因,一气之下竟能杀害素不相识的人。本文将剖析杀人时的大脑变化,以及引发杀机的原因,或许就如《我们与恶的距离》剧中,杀人犯的母亲所言:「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一个 20 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罪恶感影响大脑活动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隐藏性的暴力倾向,尤其容易在我们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它是一种危机处理反应;若当事人处于非常敏感的心理状态,往往会让情绪失控。你也许曾看过,有的人在极高的压力下,毫无预警地就情绪大暴走;即使是看起来亲切友善的好好先生,都会在受威胁刺激时,变得压力和暴躁。

脑部结构来看,伤人和杀人是会带给行凶者罪恶感的。根据澳洲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心理学系所的研究,当人在动画中模拟军人平民时,脑部的眼眶额叶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或称前额基底区)和顶颞叶交界处(Temporoparietal junction)的活动会因为罪恶感出现而变得活跃

此外,脑部的梭状回(Fusiform gyrus)和舌回(Lingual gyrus)一样会在杀人时变得活跃,两者的差别在于,模拟杀平民的时候,梭状回较为活跃,由于此部位负责脸部辨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受测者在杀害平民时,大脑也在分析受害者们的表情,也就是带有「人性」在执行杀戮的过程;舌回则主要负责空间推理,当杀害对象为敌对军人时,这个部位会特别活跃,可推断在杀害敌对军人时,大脑可能更倾向认为这属于合理的行为。

虽然军人与心理病态者的杀人动机并不一样;但两者在执行杀人行为时,同样都会运用到上面所提的脑部区域。研究告诉我们,杀人时的大脑活动和道德观互相缠绕影响,如果我们对此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可能有助预防犯罪心理学家犯罪学家也许能事先发现并阻止可能有谋杀动机的人。

成为杀人犯 3 大原因

与其将罪全都怪在杀人犯身上,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什么造成他们走向这条毁灭性的道路,根据英国独立教育慈善机构犯罪与司法研究中心(Centre for Crime and Justice Studies)的资料,连环杀人事件是过去约 400~500 年间出现的行为现象,且按照历史的观察,此行为可能和人类迈入现代社会有密切关系。

举例来说,当一个人在每天的生活及竞争中不断被否定和拒绝,他或许就会把心中的愤怒和不平向他人发泄,涉入自我设限(Self-handicapping)的行为,轻则药物滥用与自残,重则可能选择自杀,甚至杀人。

没有人生来就想伤人或杀人,多关心身边的朋友,或许你就可以避免下一起杀人事件的发生。以下举出三个诱发杀机的可能原因:

1.冷漠关系的社会:科技先进化与人潮迁移,为各个地区带来更多的新面孔,加上网路的匿名言论,人与人的相处也比以往更冷淡,甚至邻居之间也不会有任何交集。因为互不认识,猜疑和不信任更容易挑起争端,悄悄将杀人恶念植入心中。

2.大众媒体名人效应:媒体非常有利于资讯传播,但同时也是把双面刃,像是隔三差五的杀人新闻,甚至是对连环谋杀案的系列报导,都可能会让阅听人将「杀人」视为一件稀松平常或甚至是可以「做」的,再加上现代社会想出名、爆红的人如过江之鲫,有时候媒体对于重大谋杀案的报导,让犯罪者曝光率甚至可跟明星相比,这不免会让某些人为了想「出人头地」,享受成名的感觉而杀人。

3.边缘化的社会:一个受边缘化的社会,意味着其社会阶级的差异性很大,阶级高的鄙视阶级低的,甚至不把对方当做人看。此思想虽已过时并逐渐淘汰,但在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中,它仍是存在的,而杀人犯亦会把这等人当做杀害目标,因为他们知道,即使对方死了,也不会有人会为此悼念

Hello 医师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