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認證考正名「台灣台語」 學者12字痛批欲蓋彌彰

教育部近日配合修正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将行之有年的「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拟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示意图,非当事人。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教育部近日配合修正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第二条,将行之有年的「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拟更名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但学者认为,若以国家语言法的角度观之,闽、客、原住民语等已是公认的国家语言,闽南语单独列为台语恐有争议;更有教授指此举是欲盖弥彰,背后的政治用意昭然若揭。

民进党籍立委陈培瑜六月于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员会上指出,文化部长李远、教育部国教署长彭富源均称辉达执行长黄仁勋来台说「台语」,但教育部却迟迟不正名,要求应于课纲外书面资料或教育活动正名为台语。

近日教育部公告闽南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规费收费标准第二条修正草案,因配合行政院国家语言发展报告和函示,推动国家语言一致性,未来书面用语规范应优先使用台湾原住民族语、台湾客语、台湾台语、台湾手语、马祖语等,因此配合将闽南语修正为台湾台语,届时考试将改为「台湾台语语言能力认证考试」。

但一名台师大教授表示,若放在国家语言发展法的框架中观之,则客语、闽南语、原住民语等都是已经是国家语言,为何单独闽南语可被独立称作台语、台湾的语言,确实不太合理,也可能酿成争议。

国立嘉义大学应用历史系系主任吴昆财以12个字回应「欲盖弥彰、徒劳无功、居心叵测」。吴表示,全世界数千万人使用闽南语,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有华人使用,在当地称新加坡闽南语,没有人认为有政治意涵,为何在台称闽南语就有政治意味,改为台湾台语可说是欲盖弥彰。

吴昆财也说,若改称为台湾台语,则离开台湾什么都不是,只是浪费心力和时间,也无顾及台湾其他族群的想法。语言名称本无政治内涵,除非有心人士是想倒果为因,去中化的心思昭然若揭。建议政府应务实不务虚,全世界的闽南语实则大同小异,不需要刻意区分,通称为闽南语最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