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董春岭:充分认清美国「去风险论」本质
名家观点》董春岭:充分认清美国「去风险论」本质。(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董春岭19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近来「去风险」一词被美西方高官频繁提及,成为用以阐释对中政策的一个关键概念。但这一概念的使用实际上是「脱钩论」彻底失败的产物,随后又逐渐演变成美国持续鼓噪「中国威胁论」、推动对中遏制战略的新「遮羞布」和「铺路石」,危害性不容小觑。
董春岭表示,「去风险论」出现的背后是「脱钩论」的破产。在全球化时代,寻求与全球头号制造业大国「脱钩」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当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刻,正是中美合作、同舟共济才使这场蔓延至全球的经济危机得到有效治理;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时期,正是中国以稳定的抗疫物资生产支撑了全球防疫抗疫斗争。中国巨大的市场、日益壮大的中产阶层群体、物美价廉的制造业商品、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重要红利;中国互利共赢的理念、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的大国实践,成为亚洲地区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
董春岭称,而川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内核、以「制造业衰落论」「对中经贸吃亏论」为主要内容的对中「脱钩论」,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讹诈,西方国家对此亦心知肚明。从川普到拜登,纵有一系列叠床架屋的对中「脱钩」政策,中美经贸合作依然保持了强劲韧性。美国工商界、战略界也越来越认识到,对中强行「脱钩」成本难以承受、得不偿失;美国强压他国与中国「脱钩」不仅困难重重,而且收效甚微。美国政府的「脱钩」政策不仅遭遇包括大型美企在内越来越多企业的抵制,也遭遇越来越多盟友伙伴的反对。欧洲最初使用「去风险」概念的原因就是认识到「脱钩」不可能,进而想以所谓「去风险而不脱钩」,在配合美国战略需求与继续收获对中经贸合作红利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而面对大选、国内资本和外交等多重压力,美国政府也不得不接过这一概念,其宣扬多年的「脱钩论」正以一种不了了之状态告终,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美国鼓噪「去风险论」,本质还是「中国威胁论」的延展。按照美国的中国问题学者保罗·格维茨理解,「去风险」这一概念听起来「更温和,更容易实现,有更大的政策模糊空间」,「能够以降低国家安全风险之名,把美国想要对中采取的所有行动都纳入进来」。在美国始终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并以全政府之力遏压中国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客口中的「去风险」实质上成为「去中国化」,中国参与全球经济分工合作被视为「风险源」,中国涉身其中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环节被视为「风险点」,中国有望实现技术突破和能力跃升的关键科技领域被视为「去风险」的重点领域,对中出口管制、经济制裁、国家安全审查、长臂管辖等则成为美方「去风险」的惯常手段。
董春岭强调,显然,「国家安全」的概念被滥用、「中国威胁」被泛化、将中国塑造成「风险」,正成为美国掩盖自身霸权本性、离间中国与广大开发中国家关系、推动对中「新冷战」的核心手段。其中一个危险之处在于,「去风险」这一概念更具欺骗性和煽动性,美国试图借此既能安抚国内国际反对「脱钩」的力量,也能让美国遏中战略的实施变得更精细、更隐蔽、更顺畅。当前,美国正在试图与国内各界、与欧洲加强基于「去风险」概念的认知协调。也就是说,对中「去风险」正成为美国政府重塑国内国际对中认知、弱化中美合作民间基础、强化美国与盟友伙伴战略合作、协调推动「一体化威慑」的重要手段,这给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安全风险,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警惕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