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看懂美中冲突的本质与市场观察重点
美中冲突持续升温,近来双方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海域更频频进行军事演习,颇有山雨欲来之势。这两大强国的角力对抗,令人联想起战后美国与苏联间持续逾40年的冷战,「新冷战」一词遂不胫而走。而此次美国总统大选,共和与民主两党更将「抗中」论点推上新的高峰,代表着无论2021年1月由谁入主白宫,美中冲突的局面都不会改变。
从历史纪录观察,当前的美中对立,确实与冷战时有几分相似。首先,即使中国自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朝向私有化发展,但政治上仍维持着共产党一党专政局面,使美中冲突一如冷战时期,都是民主政治对抗专制体制;其次,中国与苏联同样拥有核武,美中冲突有演变成为核战争的危险;第三,中国与过去苏联相同,正积极寻求向外扩展的空间与机会,而传统的美国应对策略也同样以联结盟国加以围堵为主。
然而,中国GDP已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而苏联在1960~70年代的冷战高峰期间,实质经济产出规模仅约当美国的50~60%,不足以和美国抗衡。再者,美苏双方主要在科学、国防领域上较量,经贸交流方面则十分有限。反观过去40年在全球化的催化下,美中彼此是对方最大的贸易对手国,两国在其他领域亦是竞合关系,冷战对两国来说显得太沉重。
若冷战不是美中关系的最适类比,那么用「修昔底德陷阱」来形容或许更为贴近,犹如一战前大英帝国与德意志帝国间的争霸。根据记载,一战前德国在全球贸易额、煤钢产量、制造业产量等方面位居全球前三,已比肩、甚至超越英美两霸。德意志帝国为谋求国家发展,除了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外,也大力发展海洋军力,好确保资源供应不受威胁。然而,身为当时全球霸主的大英帝国,却无法容忍德国挑战由其主导的全球秩序,频频透过贸易与外交等手段阻挠德国发展,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因子。
虽然从英德竞逐国际利益历史来看,当前美中冲突有雷同之处。但修昔底德陷阱意指新强权挑战霸位,且最终以战争定胜负,以此定位美中冲突等同暗示双方终将一战。惟在美、中皆为拥核大国下,目前看来走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仍低。因此,用修昔底德陷阱来类比美中冲突也不全然恰当。
那么,金融市场究竟该如何聚焦美中关系与未来走向呢?这恐怕必须从美中两国经济利益冲突的主要场域,即贸易战、科技战与金融战三个热点来观察。
就贸易战方面来看,虽然关税乃是当前美国政府解决美中经贸利益冲突的手段,但无论从理论或实务来看,美中经贸活动实为双方互补互惠,因而有了今年初签立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使贸易战进入休兵状态,双方未再推出更多关税措施。但受到疫情影响,协议执行效度十分有限,中国恐无法准时履行贸易协议的承诺,让双方的利益冲突点依旧难解。未来只要美中经贸摩擦再起,双方睚眦必报的结果,恐让关税大战重出江湖。
在科技战方面,美国认为中国剽窃美企智慧财产,导致其国家利益受损,遂积极防堵中国科技产业发展,此从今年以来的华为制裁、中芯禁令便可看出端倪。虽然中国试图研发自有技术,完成科技自主,但在美国及其盟国仍然掌握绝大部分的关键技术下,短期内仍难成气候。由此观之,只要美国对国家安全有所疑虑,抑或不满经贸利益分配,且无法在贸易战中讨到便宜,那么美国针对中国其他的科技企业祭出制裁,恐是必然之举。
至于金融战场域,虽然至今美中金融战只闻楼梯响,美中贸易协定签署后,美国银行证券业更能扩张在中业务,目前还看不到争斗迹象,但它绝对是两国间潜在的以牙还牙利器。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资料来看,目前全球跨国交易仍有超过40%采用美元计价结算,而美元交易中又有超过70%是由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执行清算。在美国对SWIFT具有强大影响力下,美国有相当能力将中国踢出全球交易网路,伊朗与古巴即是前车之鉴。相对地,中国亦有能力透过抛售美债加以反制。故若美中地缘政治冲突升温,而贸易战与科技战又无法调和双方矛盾,那么禁用SWIFT与抛售美债就是美中两国对抗彼此的最后武器,金融战也是美中走向军事层面对抗前,两国最后的角力场域。
综合来看,虽然美中冲突方兴未艾,且与历史上英德从角力到热战的过程较为类似。不过,美中双方拥核的态势,又令彼此对走向武力冲突有所克制,而贸易战、科技战与金融战三大冲突热点的处理进程,绝对是衡量未来短中期美中关系的尺标。换言之,在美国尚未穷尽所有对付中国的经贸政策工具与外交手段之前,美中走向战场尚言之过早,不宜妄下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