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廖峥嵘:美国经贸战略逆转带来全面破坏

名家观点》廖峥嵘:美国经贸战略逆转带来全面破坏。(资料照/美联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所长廖峥嵘19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美国财长叶伦、国安顾问苏利文等拜登政府高官近期频频发表涉中政策演讲,但新意无多,一边声称不寻求与中国全面「脱钩」,不对中搞新冷战和全面遏制,一边又以「去风险化」为由为「小院高墙」操作辩护。言语之中一个讯号是,美国愿为所谓「国家安全」付出必要的经济和政治代价。这些表态表明,美国或正全面转变其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市场化的传统经贸国策。

廖峥嵘表示,美国经贸政策转型严重冲击维系中美关系稳定的战略基础。长期以来,经贸相互依赖被视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但近年来的现实是,中美贸易额迭创新高(虽然占比在下降),但中美冲突却日趋激烈,关系螺旋式下滑。这届美国政府将对中政策概括为「3C」,即「该竞争时竞争,能合作时合作,必须对抗时对抗」,这种「三分法」表明美国不愿为照顾「合作」而在南海、台湾等对抗性议题上有所妥协。

廖峥嵘称,叶伦不久前再度明确美国准备为「国家安全」付出经济代价和关系代价,不会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和地缘议题之间交换;美国近来一直试图重开对中经贸对话,但又不间断出台打压措施,显示美国不愿为「改善气氛」「创造恢复对话的条件」而作出姿态调整。经贸领域本身已经成为中美冲突的原爆点和事故多发地之一,美国虽称不寻求对中新冷战和全面脱钩,但其近期操作让人感受到「压舱石」日益失去稳定大局的功能,不再能够成为双边关系稳定的战略基础。

不过,声称不寻求新冷战和全面脱钩意味美方希望将中美竞争的烈度加以控制。为了防止失控,美国又提出为双边关系安装「护栏」。过去几年来,美国在其晶片规则、《晶片与科学法》以及《削减通膨法》等新的经贸政策中制定了针对中国的所谓「护栏」,实质在于落实「小院高墙」策略。但中方强调的「安全防护网」最为关注的则是一个中国等原则性、根本性问题。双方对于当前风险和危机的根本原因看法不一,美方严重忽视中方最大关切。无论美国政府表态调子是否缓和,只要其在具体对中行动实践上保持一贯做法,就会继续加深双方的战略互疑。

廖峥嵘认为,美国经贸政策转变也对其「盟伴」造成冲击,《晶片与科学法》《削减通膨法》等规定了对本国产业实行补贴等保护性内容,与美国同样存在竞争关系的欧盟、日韩深受震撼。法国总统马克宏警告,美国根据《削减通膨法》支持自身产业将「扼杀欧洲大量就业机会」,这可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但会增加我们的问题」。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分析,拜登政府拟议中的限制对中投资措施存在精准实施难题,因为跨国投资所有权结构复杂,难以区分「中国」「美国」;对外投资审查机制唯美国独有,盟国难以仿制;对中技术封堵是一场「打地鼠游戏」,难以只伤中国不伤其余。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则认为,美国国内储备率极低且难以改善,经济脱钩对美国经济影响可能更大,因为美国的储蓄缺口需要贸易赤字和国际融资来弥补,而中美市场体系的分裂可能严重损害美国的国际融资能力。

廖峥嵘强调,以围堵遏压中国为主轴,从欧巴马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国逐步完成安全战略转型,从川普到拜登政府,美国又渐次推进经贸战略转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华盛顿放弃所谓贯彻集体安全原则的一贯做法,拒绝直接出兵干预,意味着美国提供安全公共品的意愿和能力明显下降,特别是在面对核大国或者它认为不是主要威胁时。实施全面经济金融制裁则表明,美国已经将为维系霸权而向国际社会提供的主要公共品——开放的市场和美元——强行扭曲为政策工具。在乌克兰战场上,美国的战略目标与工具之间出现错配,有限军援加全面制裁的混合战无法从军事上战胜俄罗斯,全面制裁也无法压垮俄罗斯经济。冲突持续但又难升级、不失控,这或许是美国不能言说的目标,但绝不符合欧洲和国际社会的利益,战场僵局正在快速侵蚀美国的战略信誉。

廖峥嵘指出,提供安全、市场、交易工具和国际制度是美国在单极格局下,为维系霸权而必须付出的代价。美国放弃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场原则,推动经贸政策全面转型,针对的是中国,动摇的却是自身霸权支柱,这条道路能走多远以及效果如何,姑且拭目以待。